哈嘍,晚上好,我是啊蔡。
前些天,一位名叫小卷(化名)的網友,曝光了自己媽媽的教育方式,頓時火上熱搜。
他的媽媽是位畢業于清華的學霸,擁有北京戶口。
用小卷的話說,媽媽是“各種優質資源唾手可得的北京家長”,但她偏不這么干。
不買學區房,也不琢磨怎么讓孩子鉆進名校,而是隨手把他丟進一所平平無奇的私立學校,還簽約了小學到高中的直升班。
美其名曰:“省事兒。”
于是,別人在挑燈夜讀,被升學焦慮壓得喘不過氣時,小卷逢周末必逛街,做完作業就打游戲,小日子過得不要太愜意。
媽媽對他學習上的事管的極少,但管的少也并非完全不管。
高三那年,當小卷自己主動想要學習英語時,媽媽立馬給他報了課外輔導班。
還費盡心思請了一位留學生來家里同住,陪小卷練習英語。
本以為只能上個普通本科,沒想到高考時,小卷超水平發揮,考上了一所重點本科。
媽媽非但沒有嫌棄小卷考的不如她,反而高興壞了,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厲害。
在媽媽看來:不用管別人有多優秀,能養活自己就是成功。
這也讓小卷自信滿滿,并由衷感激這么些年來,媽媽對自己的“放養式教育”。
小卷的這番經歷,羨煞無數網友。大家紛紛在微博底下留言:
“我也好想擁有同款媽媽!”
然而,羨慕之外,也有很多網友表達了自己的顧慮:
“不敢輕易嘗試放養式教育,怕孩子的自覺不夠,一輩子就毀了!”
對大多數中國家長而言,想要讓孩子的人生實現彎道超車,擁有更體面更穩妥的生活,在學習這件事上,就絕對不能輸于他人。
對“教育落后”的恐慌,導致每個人都卯足了勁,想要排在前面。
懷孕時就進行胎教;牙牙學語時就開始認字;剛上幼兒園就得上輔導班;課內學習不能落下,還得身兼好幾種特長……
沒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贏在起跑線上”成了當代家長慣用的口頭禪。
可是,贏了起跑線,真的能同樣贏得終點嗎?
事實上,這波“全民搶跑”,可能并沒有多大作用。
德國曾有研究團隊,對比了50個以游戲為中心的幼兒園,與50個以教授知識為中心的幼兒園。
結果發現:孩子提前學習的優勢,最多只能保持到4年級。
4年級以后,“超前搶跑”的孩子,學習成績開始下滑,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明顯不如以游戲為中心的孩子們。
與此同時,被家長們鞭策著拼命往前趕的孩子,很有可能因為過分依賴父母的指引,而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選擇的方向。
豆瓣上有個小組,叫“985廢物引進計劃”,里面的成員無一不是985高校畢業的人才。
然而,進入討論頁面,你會發現,很多我們想象中的那些“精英”,只是空有一紙文憑的“巨嬰”。
“我一直很不想承認,22歲的我最失敗的地方不是學歷,不是成績,不是長相。
是我既沒有主見,也沒有做主的能力,更沒有做主的自信。”
字里行間透露出的那股挫敗和無力感,令我頗為意外。
他們放縱自己,去依賴父母從小為他們規劃好的那條,相對“穩妥”的人生道路。
希望能夠通過考試改變命運,實現人生超車。
沒想到最后沒有成長為叱咤風云的精英人士,而是變成了平平庸庸的小鎮做題家。
因此,從長遠來看,贏在起跑線,并不一定能夠贏得終點。
自媒體作者@大J 曾分享過一段自己的求職經歷。
大J初入職場時,去應聘一家知名外企的管理培訓生。
20萬應屆生,大多是名校畢業,有的甚至是博士和碩士,但最終只會錄取15人,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大J作為一名普通二本學生,學歷并不占優勢,本以為怎么樣都輪不到自己了。
不曾想,層層選拔后,自己竟成了那15個人之一。
他問經理:“為什么?”
經理告訴他:“雖然你的學歷沒有特別高,但是我很欣賞你的學習能力。”
“學習成績好,可能只是刷題刷的好。
只會刷題的學生,或許會有好成績,但是一到社會這個大考場,肯定就不行了。
因為習慣了‘標準答案’,習慣了‘按部就班’,就只能在職場中做個基本的執行者。
進入職場,會發現很多不知道答案的問題。老板請我們來,就是為了發現、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等著‘被分配’。”
在人生這場長跑中,“學習能力”遠比“學歷”重要的多。
然而,很多家長總是太過于注重“開花結果”,而忘了,“侍弄好土壤”才是根源問題。
起跑線固然重要,但有一樣東西,比它更加重要,那就是熱愛。
教育學者一諾,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說過:
“我們現在的很多教育,實際上是把人向機器能做的方向去培養,這是最沒用的,因為這些技能終會被機械取代。
機器沒有的東西,才是可貴的,比如好奇心、勇氣、創造力等。”
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好奇心、勇氣和創造力,真正能使這些可貴技能生根發芽的,只有“熱愛”二字。
之前爆火的水下洛神舞《祈》,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霸屏熱搜。
舞者是一位名叫何灝浩的女孩。
何灝浩從2歲開始,就“與水結緣”,開始學習游泳,并表現出異于常人的游泳天賦。
但父母并不支持她,他們覺得,“職業運動員”算不上一個“鐵飯碗”,實實在在考個大學更重要。
因此,何灝浩不得不將游泳當作業余興趣愛好。大學畢業后,何灝浩聽從父母的安排,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朝九晚五的工作,讓何灝浩變得越來越沉默——她并不喜歡這種生活。
最終,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辭去“鐵飯碗”,轉身追尋那個縈繞在自己心頭多年的夢。
她在海洋館里做過美人魚,應聘過水下舞蹈培訓師,出演過演員的潛水替身。
每一步走來都異常艱辛,但也異常堅定。
無他,只為熱愛。
因為熱愛,所以隱忍堅持,也全力以赴,這才有了驚艷四座的“水下洛神”。
眾所周知,梁思成和林徽因,是著名的建筑學者,因此,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梁從誡也能從事建筑行業。
沒想到高考時,梁從誡因兩分之差,無緣清華建筑系。
林徽因不甘心這個結果,便請求查試卷,不曾想,試卷末頁的11個字給了她當頭棒喝:
“我不喜歡建筑,我喜歡歷史!”
原來兒子并不喜歡建筑學,一直以來,都是他們夫妻以為兒子喜歡罷了。
從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拋卻了曾經的執念,支持兒子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
梁從誡也確實沒讓他們失望,北大畢業后,做出了許多傲人成績。
對事業的熱愛,成全了梁從誡的人生,也成就了一位名垂青史的史學大家。
你看,一味靠父母的驅動、勉勉強強往前走的孩子,是走不長遠的。
最持久的內驅力,應該是來源于孩子自己。
那么,如何讓孩子產生“熱愛”?
蔡蔡想說,首先,要允許孩子們有“放棄”和“失敗”的空間。
只有通過不停的嘗試,他們才能在探索中,摸清楚自己真正擅長和喜歡的是什么。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真正需要做的,不是逼孩子認字背古詩,也不是讀繪本學習。
而是在他們失敗時給一聲鼓勵,在他們哭泣時給一個擁抱。
誠如學者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摒棄起跑線焦慮,放下規劃未來的執念。
心中有熱愛的孩子,自己會奔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