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繡”是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順德等地民間刺繡工藝的統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于變化的特色聞名海內外。
5月16日,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曾應楓以《廣繡芳華》為主題,上線“文史廣州”系列講座直播,講述廣繡上千年的歷史,古今的代表性人物,當代廣繡的精品力作。她表示,如今,還有一批年過花甲的廣繡人堅守在手工廣繡業內,不斷努力與創新。廣繡的風華還在,一批一批傳承人成就了廣繡,發展中的廣繡也不斷造就了她們的芳華。
5月16日,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曾應楓以《廣繡芳華》為主題,上線“文史廣州”系列講座直播。
廣繡的千年技藝
何為廣繡?曾應楓講述道,廣繡在歷史上指以廣州為中心,及其珠江三角洲一帶(佛山、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品,包括刺繡字畫、刺繡戲服、珠繡等。20世紀80年代后,廣繡與潮繡統稱粵繡。廣繡與蘇繡、湘繡、蜀繡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
廣繡中繡得最多的嶺南佳果荔枝。
她表示,有說廣繡是中原傳來,生活在嶺南大地的歷代的繡娘繡工更愿意相信那是源自海南黎族的刺繡。“南粵大地的刺繡歷史可追溯至兩千余年前。”曾應楓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廣州發掘南越王趙昩(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2年)的陵墓,出土了用于包裹隨葬器皿的絲織品,上有刺繡圖案。在殘片中看到“如葉脈狀的紋樣”。文物工作者如實記錄有“繡紗”存在,可證二千多年前的南越國(今廣州地區一帶)已有刺繡的存在。
曾應楓表示,廣繡載入史冊,實始于唐代印行蘇鶚的《杜陽雜編》卷上。廣繡揚名海外則是在明正德九年(1514年),彼時廣州刺繡藝人不僅使用絨線繡,而且創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勒線,用金線、銀線刺繡。
明代,廣繡迎來大發展的時期。無數繡品傳播到海內外各大城市的碼頭、商鋪與廟堂。廣東增城女子陳瑞貞因刺繡手藝了得,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受明太祖晉升為“司綵”,成了朝廷掌管皇宮繒綿絲絮刺繡等事務的六品官員。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是廣繡的鼎盛時期。清初,廣繡品為適應西方市場,增加繡線種類及改革繡法,以馬尾纏絨為勒線等,豐富繡品的表現力,廣繡技藝要求更高。
因加工刺繡的需要,廣繡吸收了西洋油畫的藝術風格,運用透視和光線折射的原理,豐富了廣繡的設計色調和表現力。
隨著外貿發展的需求,男性“花佬”挑起了廣繡產業的大梁,清代廣繡業在技藝和產能上都向前一步,成為了廣州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1929年,廣州舉辦四川、湖南、蘇州、廣州四省市繡品展覽競賽,廣繡作品獲大獎,廣繡以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蜚聲中外。
廣繡大師陳少芳
“廣繡的選材、組材區別于畫畫,有著獨特的廣繡語言,還有深遠的立意。”曾應楓在講座中還向聽眾講述了廣繡工藝大師陳少芳的故事。
她表示,于1962年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的陳少芳嘗試著把一些繪畫的元素揉入刺繡當中,她把繡花針當作畫筆,五彩的絲線做顏料,中西繪畫、立體透視等表現手法也融入刺繡中,憑借超凡的想象力和毅力,豐富了傳統廣繡的藝術語言,一針一線地對傳統廣繡進行研究、改革與創新,所以她的作品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晨曦》是陳少芳的成名作。為了創作《晨曦》,陳少芳不下十多次到動物園觀察孔雀的神態,反復思考如何動感地表現孔雀開屏的美,決定大膽地通過透視孔雀伸張的翼,將美的神態延伸到全個畫面。在處理孔雀翎時,陳少芳充分運用傳統廣繡的色彩夸張、對比強烈的特點,將孔雀頭刺繡成金黃顏色,然后色彩逐漸變化到暗面,繡為夸張的深紅顏色。
陳少芳的成名作《晨曦》。
從1990年開始,陳少芳用近十年之精力,繡成中國刺繡歷史上最長的真絲絨繡長卷《嶺南錦繡》。此作長13.8米,高1.2米,包含著廣繡傳統與創新的針法技巧,是一幅具有總結性與示范性的陳氏現代刺繡高精尖制品。
除陳少芳外,還有一批批當代廣繡手藝人堅持走傳統手工藝的路,推動廣繡工藝傳承發展。2012年8月,廣州繡品工藝廠制作的巨幅粵繡《夏日海風》掛上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繡制《夏日海風》(縱3.5 米、橫 7.5米),要求高、時間緊,面臨諸多困難。最后由許熾光、伍潔儀等大師負責監制,集體繡制。曾應楓表示,自己曾問起廣州繡品工藝廠一位年青的傳承人,參與繡制《夏日海風》最大的收獲與感觸,她竟說:“是‘拆’,師傅舍得去拆,敢于去拆。”
2012年8月,廣州繡品工藝廠制作的巨幅粵繡《夏日海風》掛上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
非遺技藝的傳承
曾應楓認為,傳承發展廣繡,要將畫與繡結合,將“遺”轉化為“產”。廣繡與國畫結合,成為當代廣繡畫的一大特色,使廣繡的技藝有不斷發展的空間。2011年,廣州繡品工藝廠與廣州藝術博物院合作,將院藏嶺南畫派代表作精品二十余件制成廣繡作品。
曾應楓介紹,廣繡與國畫結合是百多年前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的孜孜以求,并與他的同道陳樹人、兄弟高奇峰、愛人宋銘黃身體力行。清光緒年間(1808年),廣東省設立工藝局,主管工藝品生產,創辦繽華藝術學校,聘請嶺南畫派名家高劍父任校長,校內專設了刺繡學科,聘請宋銘黃女士到繽華藝術學校教授刺繡。當時的設想是希望外銷繁華的手工業能夠救中國。廣東一批美術精英加入了這大業。
“廣繡與嶺南畫派的作品結合,是一次成功的二度創作,師傅們想到一定要繡得比原作要好,要靚。因為材質不同,畫家寫意畫里的花鳥,一個潑墨就得繡上上千針線,將那些五色畫面由廣繡針法繡成畫,他們經過了很大的努力,不斷摸索、學習,既要保留嶺南畫派的特色,也要保持廣繡特色。”曾應楓表示。
許熾光刺繡趙少昂作品《月夜猿啼》。
2006年,粵繡(廣繡)成為國家級首批非遺代表性項目。曾應楓認為,廣繡是嶺南人民智慧的體現,它不僅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也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并衍生出豐富多樣的針法與技法。當今時代巨變,需要文化部門、社會團體,學者、手藝人等形成合力,讓廣繡這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持續綻放。
“廣繡文化如同一口老井,上千年的內涵,與廣州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們應該盡快建立廣繡博物館,整理出版更多書籍,把歷史告知更多人,把更多大師手工繡品收藏起來,保存這段曾經輝煌的歷史。”曾應楓說。
想了解更多關于本講座的內容,點擊下面的鏈接可完整觀看。
https://m.mp.oeeee.com/live/7981_2f6ab823ffc781d8.html
為講好廣州故事,助力城市文化建設,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聯合廣州圖書館舉辦“文史廣州”名家講座系列活動,厚植城市人文情懷,讓廣大市民“讀懂廣州、熱愛廣州、奉獻廣州”。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李竹 通訊員 彭丹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