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匯聯合公益頭條開展2025“志愛無疆”征集活動,優秀作品展播:
庚續文脈,繼往開來:布老虎非遺小隊文化調研路程
近日,武漢設計工程學院“虎頭虎腦”非遺布老虎團隊,以“活化非遺”為使命,走訪武漢各大文化場館,通過田野調查、技藝研習、傳承人訪談等方式,完成了非遺文化深度調研,為傳統布老虎文創產品設計積累了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
武漢漢繡博物館——針尖上的千年智慧
在武漢漢繡博物館,團隊成員系統研究了漢繡獨特的“平金夾繡”技藝。技藝傳承人親自演示了“一線穿三色”的絕技——用一根絲線通過不同的刺繡手法呈現出三種色彩漸變效果。“這種‘錯針繡’技法特別適合表現老虎的毛發質感。”設計組長胡彭鎮在調研筆記中寫道。團隊重點記錄了“蟠虎紋”“祥云虎”等12種傳統紋樣,并發現漢繡中老虎眼睛必用“盤金繡”技法,寓意“金睛識邪”。
實拍圖片
實拍圖片
實拍圖片
紅巷美術館——筆墨間的造型靈感
走進紅巷美術館,團隊被館藏的《百虎圖》長卷深深吸引。這幅創作于清末的10米長卷,用不同筆法描繪了100只形態各異的老虎。“畫家用‘劈筆絲毛’表現幼虎的柔軟,用‘釘頭鼠尾描’勾勒猛虎的筋骨。”團隊成員胡圓圓在臨摹時特別注意這些細節。更令人驚喜的是,他們在整理資料時發現,傳統布老虎的造型竟與某些寫意虎畫中的夸張變形手法高度吻合。
實拍與采訪圖片
實拍與采訪圖片
實拍與采訪圖片
漢劇博物館——戲服里的紋樣密碼
在漢劇博物館,一件光緒年間的“虎紋靠”(武將戲服)引起團隊注意。漢劇省級傳承人講解道:“戲服上的虎紋講究‘三庭五眼’,額頭的‘王’字必須居中,象征正氣。”團隊還記錄了漢劇臉譜中“白虎臉”的繪制口訣:“勾金線,點銀珠,眉間烈火照乾坤”。這些發現讓團隊意識到,傳統布老虎不僅是玩具,更是承載著民俗信仰的文化符號。
實拍與采訪圖片
實拍與采訪圖片
實拍與采訪圖片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多元文化的碰撞
調研的最后一站來到民族學博物館。苗族刺繡中的“渦紋虎”,土家族織錦里的“方勝虎”,彝族銀飾上的“蹲踞虎”...各民族的虎形紋樣讓團隊大開眼界。“苗族認為螺旋紋代表生生不息,我們把這種理念融入布老虎的眼睛設計。”成員韋穎婷展示的設計稿上,虎眼采用螺旋紋樣,既傳統又現代。館藏的鄂倫春族狍皮帽更啟發團隊嘗試用不同材質表現虎紋。
實拍圖片
實拍圖片
實拍圖片
跨界對話:當傳統遇見當代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特別注重與現代設計理念的結合。“最打動我的是漢劇老師那句話:‘紋樣不是裝飾,是說話的工具’。”團隊負責人胡圓圓表示,“我們設計的布老虎,每一處紋樣都要講好中國故事。”目前,團隊已完成首套“非遺融合系列”布老虎設計圖。
這個年輕的團隊正用他們的方式證明:傳統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可以走進課堂和生活的鮮活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