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余兆基在位于廣州永慶坊的店鋪里雕刻廣東傳統(tǒng)餅印(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碩 攝
新華社廣州5月19日電 題:在快時代,廣州傳統(tǒng)“餅印”手藝人守住“慢靈魂”
新華社記者黃碩、詹奕嘉、周穎
在位于廣州永慶坊的工作室里,余兆基正神情專注地在一塊木板上雕刻。木板形似一塊被拉長加厚的乒乓球拍,擁有手柄,拍心位置有一個圓形凹槽,大小正好是一塊廣式月餅。
隨著木槌和特制刻刀在余兆基的手中揮舞,精巧的線條沿著凹槽內(nèi)部浮現(xiàn)。今年將滿65歲的余兆基正在制作的是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廣州餅印制作技藝,這項技藝他已堅持了半個世紀(jì)。
餅印用于制作廣式月餅、雞仔餅、龍鳳禮餅等各式傳統(tǒng)廣式餅食,也是“食在廣州”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將完成前期制作的面團壓在刻有各種花紋字樣的木制餅印上,是制作廣式餅食的關(guān)鍵一步。資料顯示,廣佛地區(qū)有史可尋的餅印制作可追溯至300多年前。
“我們家做這個有160年了。”余兆基說,他所經(jīng)營的餅印鋪——余同號由其高祖父創(chuàng)立于清朝同治年間,至今已傳承五代,是廣州市目前唯一一家仍在堅持手工制作傳統(tǒng)餅印的老字號。
在21世紀(jì)以前,手工餅印是廣州各大酒樓制作點心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余同號也曾一度訂單不斷。但隨著2000年前后機器生產(chǎn)逐漸普及,手工餅印生意也開始式微。
“現(xiàn)在這個時代就是要快。”余兆基略顯無奈地說。
這是廣州永慶坊一角(5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木制餅印制作正是一門與“快”背道而馳的手藝。用于制作手工餅印的木材需要先自然風(fēng)干兩年,再經(jīng)過畫樣、車手柄、挖陰陽等至少十幾道工序,這使得制造手工餅印的成本和耗時都明顯更高,也“勸退”了很多酒樓。
盡管如此,余兆基堅信,手工制作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機器做的東西太完美,沒有靈魂。”他說,就像人的左右臉永遠不可能完全一樣,手工制作的每一件產(chǎn)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目前,余同號的手作餅印主要銷往香港的高端酒樓,也賣到澳大利亞、美國等海外地區(qū)。“只要有華僑、華人的地方,就有需求。”余兆基說。
“畢竟他們的根在這里,對傳統(tǒng)的東西是有感情的。”他說。
由于手工餅印市場有限,余兆基的孩子選擇從事其他行業(yè),而他此前收的徒弟對于餅印制作也以興趣學(xué)習(xí)為主。但他仍希望這門祖?zhèn)魇炙嚹苎永m(xù)下去。
2020年8月,永慶坊非遺街區(qū)正式開市,這是廣州首個非遺街區(qū),也成為展示與傳播嶺南文化的新平臺。街區(qū)引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十余人并建成大師工作室,包括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廣彩、廣繡,以及省級非遺項目廣州琺瑯、廣州餅印等。
永慶坊非遺街區(qū)采取“政府補一點、企業(yè)讓一點、傳承人出一點”的模式,即政府部門對進駐非遺項目按租金比例進行一定補助,企業(yè)在場地租金上給予一定優(yōu)惠,非遺傳承人在承擔(dān)一定費用的同時履行傳承創(chuàng)新承諾,從而為更多本土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與延續(xù)創(chuàng)造了條件。
作為進駐永慶坊非遺街區(qū)的一員,余兆基目前日常在新店面制作餅印,向往來的中外游客展示雕刻技藝。此外,他還會在店里舉辦餅印制作工坊,包括政府組織補助的公益性活動以及面向社會的收費項目。
“有人是想玩一下,還有人就是想挑戰(zhàn)一下自己。”余兆基說。在他看來,手工制作之所以仍有人喜愛,是因為那是用心做出來的,充滿“溫度和感情”。
“不管做得好不好,用心去做的東西,做出的點心都是好吃的。”他說,“這是很難用言語描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