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特朗普的“對等關稅”,現在沒人比印度更糾結了。
5月15日特朗普訪問卡塔爾期間透露,印度已向美國提出一份“零關稅”貿易協議。此言一出立刻引發關注,兩天前媒體剛爆料,印度已致信WTO,計劃對部分美國商品提高關稅。短短48小時內,印度從“硬氣反擊”到“主動示好”,這一轉變堪稱戲劇性。難道莫迪政府未談先怯?那么特朗普的話是否可信呢?
莫迪上門拜訪特朗普
從此前的報道來看,面對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印度方面是相對積極的那一個,不僅不準備報復美國,還主動與美方協商談判,希望犧牲一部分利益,換取美方高抬貴手,莫迪更是親自上門拜訪特朗普,結果一點好處也沒撈著。
然而,當中美在瑞士日內瓦談判并且大獲全勝后,印度更不是滋味。要知道,莫迪政府一直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還將中國視為對標對象,可面對美國的“經濟霸凌”,印度卻和中國的做法截然不同。于是,印度國內紛紛開始批評莫迪政府“太過軟弱”。
洶涌的民意推動下,印度也對美國態度也變了,指責美國25%的鋼鋁關稅對印度出口造成影響,作為回應,將提高部分美國商品的關稅,擺出一副“戰斗到底”的架勢。結果短短兩天口風又軟下來,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
那么這個消息是真還是假?不出所料,特朗普依然是那個大嘴巴。印度外長蘇杰生當即否認此事,稱印度尋求的是互利互惠的貿易協議,印美貿易談判正在進行,在此之前“一切尚未定論”。
莫迪政府“身段靈活”
5月17日至20日,印度貿易部長皮尤什·戈亞爾計劃赴美,就貿易協定談判。從時機上看,特朗普很明顯是有意的,這也是他一貫的談判策略,通過釋放真假參半的信息,制造“既成事實”的輿論壓力,迫使對手讓步。
但話又說回來,美印若真能實現“零關稅”貿易協定,對印度而言或許并非壞事。先看看兩國的買賣賬本:2024年美印雙邊貿易總共1291億美元,其中印度賣給美國875億,從美國買了416億,貿易順差為459億美元。所以,印度對美貿易其實是占優勢的。
要是真能實現零關稅,相當于把兩國之間的收費站都拆了,貨物流通能更順暢。對印度來說,最大的機會藏在那些日常用品里。別看現在各國都在搶著搞芯片、人工智能這些高科技,但普通民眾最離不開的還是衣服鞋帽、鍋碗瓢盆這些基礎產品,這一點從中美關稅戰期間,美國人民只搶日用品就可以看出來,而印度最拿手的就是這類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
這么一來印度能賺到兩筆錢:首先是實實在在的外匯收入,賣得越多賺的美元越多;其次是能帶動國內工廠擴建,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復制“中國模式”,先靠做衣服鞋子起家,等產業規模大了,再慢慢升級設備、培養技術工人。莫迪政府推的“印度制造”戰略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
印度工廠
至于那些半導體、精密儀器等高科技產業,莫迪政府也并不擔心,因為這些需要完善的工業體系和研發能力支撐,而印度目前尚不具備這些條件。與其硬著頭皮跟中國、韓國拼高科技,不如先把中低端市場吃透。
但這個看似美好的構想,實現起來卻有些困難。首先,美國從來不做虧本買賣,特別是特朗普這樣一個分毫必爭的商人總統,絕不可能讓別人白白占了便宜。印度想要單方面獲得中低端產品出口優勢,而不拿出更多籌碼,這種設想恐怕難以實現。
其次,印度的談判籌碼明顯不足。中國之所以能在貿易談判中與美國打平手,依托的是全球最大制造業基地的底氣和第二大經濟體的體量。反觀印度,盡管坐擁14億人口,但GDP總量僅為中國的1/5,制造業增加值不足中國的1/10。在核心技術、市場規模、產業鏈完整度等關鍵領域,印度都缺乏制衡美國的有效手段。
中美互降關稅后,從中國至美國的集裝箱運輸預訂量飆升
因此,面對特朗普政府,現在的印度是“跪也不是,不跪也不是”。咬牙忍一忍,以“零關稅”提升全球供應鏈地位,特朗普不可能同意,除非拿出更大籌碼,開放更大市場,但這個條件印度未必能接受;可反擊呢,既沒有“不可替代”的產業鏈地位,也缺乏讓美國企業產生依賴的核心技術,所謂的“中國行我也行”,完全就是錯覺。
接下來,“身段靈活”的莫迪政府會怎么做呢?印度能否成為繼英國、中國之后,第三個和美國簽署貿易協議的國家?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