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療步入“存量競爭”時代,科研已成為區縣醫院的“必答題”,一批走在前列的區縣醫院,正通過體系化建設與路徑創新,交出屬于他們的階段性答卷。
撰文丨王曉
5月1 7 日,以“從洼地到高地,共創縣域醫院科研新生態、發展新常態”為主題的2025縣域研究型醫院發展論壇暨區縣醫院科研發展大會 在寧波鄞州舉行。
大會由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鄞州人民醫院) 、 瓊海博鰲基層衛生健康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醫學界傳媒 聯合主辦,匯聚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醫療機構負責人及行業代表近300余人, 會議 圍繞破解縣域醫院科研難題、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展開深度研討。
主論壇開幕式上,寧波市 鄞州區衛生健康局(區紅十字會)黨委書記、 鄞州區衛生健康局局長曾毅 ,“ 醫學界” 聯合創始人、總經理、總編輯陳婕, 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黨委書記 張逸分別致辭。他們從衛生健康系統、媒體與醫療機構的角度,共同展現了對縣域醫療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性關注與未來發展思考。
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院長許爛漫主持主論壇開幕式。
鄞州區衛生健康局(區紅十字會)黨委書記、
鄞州區衛生健康局局長 曾毅
“醫學界”聯合創始人、總經理、總編輯 陳婕
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黨委書記 張逸
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院長 許爛漫
區縣醫院為什么要做科研?
科研正成為驅動醫學突破的關鍵引擎。主題報告環節開場,寧波大學包玉剛杰出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賈偉帶來《代謝時鐘:探究人類代謝穩態與衰老過程》的主題分享。
賈偉院士團隊通過構建包含逾1.3萬人數據的“代謝組圖譜”和AI算法(如MetaboGNN、AmiAge氨基酸時鐘),揭示了人類代謝與衰老的內在聯系,為健康評估和疾病預防與診斷提供了新工具。這一研究不僅為精準醫療和個性化健康管理開辟了新路徑,還展示了AI和前沿科技在提升人類生命質量、延緩衰老進程中的巨大潛力。
寧波大學包玉剛杰出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 賈偉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現代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該院原黨委書記王人顥在《告別規模時代,醫院的變革與重塑》主題演講中,分享了徐醫附院的轉型實踐。醫院在2018年主動減床2000張,打響轉型發展第一槍,“刀尖向內,自我革命”,率先邁出由“擴規模”向“提內涵”轉變的重要一步。在王人顥看來,這場改革回應了新時代對醫療機構的新要求,其核心在于價值觀重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重建醫者使命與制度文化。
“同樣地,科研也是新時代賦予區縣醫療機構的使命,是提升臨床能力與服務水平的關鍵支點。”王人顥強調,醫院唯有向內改革、主動作為,區縣醫院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贏得主動、實現躍升。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現代醫院
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王人顥
在縣域醫院能否、如何做好科研轉化的問題上,浙江省轉化醫學學會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呂永豐在《縣域醫院如何實現高質量科研轉化》的主題報告中指出,縣域醫院在資源、技術、人才等方面相對薄弱,但具有貼近基層、貼近臨床需求的優勢。
因此,縣級機構應聚焦“接地氣”的科研創新,圍繞臨床痛點,從非械工具、軟件模塊、耗材優化等小切口入手。同時,通過與大型醫院合作,借助外部資源實現高質量轉化。呂永豐強調,縣域醫院的科研轉化應注重全流程跟蹤管理,從創意到落地再到效益最大化,形成閉環效應,推動科研成果真正落地。
浙江省轉化醫學學會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 呂永豐
在區縣醫院積極探索“科研成果轉化”的同時,患者跨區域流動的現實也提醒著管理者:優質醫療資源仍高度集中,縣域服務體系仍有待加強。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衛生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朱碧帆分享了《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跨省流動就醫格局和趨勢》的研究成果。數據顯示,長三角區域跨省流動就醫持續增長,2023年流動住院患者達134萬人次,住院費用占比接近27%。
值得關注的是,浙江作為區域內醫療體系較成熟的省份,其患者外流趨勢已明顯下降,這一變化反映了浙江省內醫療資源的優化和醫療質量的提升,同時,浙江通過分級診療體系的完善,如全域醫共體建設,進一步提升了縣域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使得患者能夠就近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朱碧帆的研究建議,未來應推動重點病種跨區域協作網絡建設,強化技術共享與遠程醫療,并依托大數據加強費用和服務監管,促進醫療資源更公平、高效地流動。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
衛生政策研究部副主任 朱碧帆
如何以科研驅動區縣醫院高質量發展?
交流分享環節由紹興市文理學院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夏瑞明主持, 三位來自優秀區縣醫院的管理者代表——昆山市中醫醫院周莊分院書記、院長李運峰,東陽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應滿珍,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張逸,圍繞科研體系建設、平臺搭建、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分別進行了精彩分享。
這三家醫院不僅在國考成績中屢居前列,更在專科發展和科研實踐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區縣 樣板”,為 區縣 醫院邁向“能創新”的研究型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紹興市文理學院附屬醫院黨委書記 夏瑞明
昆山市中醫醫院作為全省首批縣域高質量發展試點單位,近年來在科研領域持續發力,取得顯著成效。李運峰在題為《向新發力提質躍升》的報告中指出,醫院堅持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導向,全面構建現代科研平臺體系。
目前 , 昆山市中醫醫院 已建成中心實驗室、藥學實驗室、動物實驗中心等科研支撐空間,并獲得國家藥物與器械臨床試驗機構備案。依托南京中醫藥大學、杜克大學等高校資源,醫院圍繞中醫藥傳承創新、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糖尿病并發癥預測等方向,開展多項協同研究與技術轉化。2024年立項課題達93項,科研產出不斷增長。 李運峰 強調,中醫醫院的科研突圍關鍵在于制度支持與價值引領并重, 該 院 目前已 通過“金杏優才”人才計劃和中醫“師承+科研”機制,成功培育出一批具有現代科研能力的青年中醫力量。
昆山市中醫醫院周莊分院書記、院長 李運峰
作為全國首批沖進國家績效考核“A+”的縣級綜合醫院,東陽市人民醫院近年來將科研作為突破學科發展瓶頸、推動醫院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戰略抓手。應滿珍在《科研引領,助推縣級醫院高質量發展》中 坦言 ,醫院科研真正起步于 “ 國考 ” 將科研納入績效體系之后。面對高學歷人才引進難、科研基礎薄弱等現實困境,醫院以“臨床問題導向”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平臺—機制—人才”三位一體的科研體系。
一方面,醫院強化基礎平臺建設,建立了生物樣本庫(含30萬份標本)、科研管理信息系統、科研數據平臺及涵蓋一期至四期的臨床試驗機構,并與復旦、浙大、溫醫大、杭電等高校建立合作研究中心,聯合開展人工智能、中藥精準用藥、慢病康復等交叉學科研究。另一方面,醫院推行“清零式科研培訓”“一對一科研指導”“科研特派員下科室”等機制,同時以崗位晉升倒逼科研產出,建立了科研與學科考核深度綁定的人才激勵機制。
應滿珍特別強調,縣級醫院不必追求“高大上”的基礎研究,但應扎根臨床,用科研為學科賦能、為患者服務、為醫院打開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
東陽市人民醫院副院長 應滿珍
本次大會 的 主辦方 之一—— 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鄞州人民醫院) ,是 全國極少數“雙一流”高校直屬的縣區級三甲醫院 。醫院近些年 以科研創新與學科建設為引領 , 致力于打造區縣級醫院科研“標桿”。張逸以《縣域三甲醫院的科研突圍探索》為題,系統闡述了醫院從“學科興院”邁向“科研強院”的全過程。
醫院 通過 設立重點學科專項經費,制定“學科考核+科研配套”激勵機制,帶動血液、眼科、腫瘤等領域多項研究成果落地轉化。在平臺建設方面,醫院依托寧波大學設立眼科、血液病、胃腸腫瘤等研究所,建成區縣醫院首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連續多年在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蟬聯“A”級, 并在 2023年晉升為“A+”。
張逸表示,科研是醫院構建區域醫療高地、吸引高端人才、推動內涵提升的關鍵驅動力,鄞州人民醫院通過組織化科研管理和多學科協同機制,探索出一條“能服務、更能創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他表示: “科技創新不僅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也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本次論壇圓桌環節以《打造科研新生態、新常態》為主題,匯聚了多位來自縣級醫院的一線管理者,圍繞科研體系建設與學科協同創新展開深入探討。圓桌由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張逸主持, 嘉賓包括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原黨委書記俞萬鈞、張家港市中醫醫院黨委書記強勝、寧波大學附屬陽明醫院黨委書記趙孝杰、高州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曹勇、昆明理工大學附屬安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科研科主任兼疼痛科副主任周國忠。
幾位嘉賓結合自身實踐,分享了從“是否要做科研”到“如何持續做好科研”的探索路徑,普遍認為縣域科研正從邊緣角色轉向剛性需求,唯有通過制度創新、機制破題,方能構建契合 區縣醫院 實際的科研生態體系。
當醫療步入“存量競爭”時代,科研已成為區縣醫院的“必答題” , 一批走在前列的 區縣 醫院,正通過體系化建設與路徑創新,交出屬于他們的階段性答卷。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