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水一直是讓人最頭疼的事情,尤其是廚房衛生間這些重災區,一旦滲水,不僅自己煩,樓下鄰居也跟著受罪,所以一旦漏水就要請維修人員來處理。
但是央視曝光了各種平臺上請的維修隊的騙局,不僅用各種套路收取天價的維修費,并且還會用各種手段騷擾恐嚇客戶付錢,搞得人精神崩潰!
這些平臺維修隊的套路是什么?平臺對這種亂象解決方式會是什么樣的?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及文內
相信大家都有過家里漏水的經歷,廚房地面一踩吱吱響,衛生間天花板一抬頭全是水漬,這種事,不光煩還特別尷尬,補漏這事拖不得,可一想到要砸地磚敲墻體,房子里塵土飛揚噪音不斷,還有那不菲的施工費用,很多人就犯難。
但是最近網上流傳一種所謂黑科技,灌注式補漏技術,不用砸磚也·不用動墻,只需要往地磚縫里注射一款神奇的膠水,滲進去后能堵住所有漏水點,兩個小時搞定,堪稱裝修界的福音。
而這個技術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打著環保無害,高分子納米反應技術,德國進口材料的旗號,還配上各種高端儀器的演示視頻,看起來既專業又先進。
上海張先生就是這樣一個被黑科技吸引的典型例子,他在抖音刷視頻時看到一個短視頻廣告,里面展示一位穿著整潔制服,戴著手套的技術員,手持高壓設備往地磚縫里打膠,僅幾分鐘水跡就不見了,還配文說:多年經驗,設備先進,不砸磚防水,一勞永逸。
張先生家里衛生間剛好漏水,想著自己也想省點麻煩,于是點進去咨詢,對方立刻添加微信溝通,語氣熱情且專業,張先生您好,您的情況我們遇到很多次了,一般情況下用個四五斤膠就能搞定,每斤260元,價格透明,全程拍照錄像。
對方這么一說,張先生放下戒心約好第二天上門,第二天一早,兩個穿著工服的人來了,還帶了檢測儀器,張先生看他們動作熟練也沒多想,點頭讓他們施工,誰知道施工才開始十分鐘,工人就開始說漏得嚴重。
這邊得加三斤,那邊也要加,不然不穩固,張先生覺得他們既然是專業的就同意了,可這一加就停不下來,從最初的5斤變成10斤,再變成20斤,最后一算76斤!張先生當場懵了,收費金額更是達到一萬多元。
他手頭現金加銀行卡總共只湊了4000元,剩下的實在付不起,結果工人當場變臉,還威脅說不給結清,我們就不走,更諷刺的是施工完第二天,樓下鄰居又來敲門,說還是漏!張先生只好自己掏錢賠了鄰居4000塊,又花了500元請了正規防水師傅來檢修。
這次他才發現問題根本不在地面,而是墻內水管接口老化,深圳劉女士通過美團下單了39元上門檢測服務,對方上門一看,說她家要用40多斤膠,還稱再晚幾天你家都得塌,嚇得劉女士立馬答應施工,結果交了一萬二,問題卻一點沒改善。
最后請人一查原來是洗衣機排水管漏了點水,根本不需要灌膠,最夸張的是廣州的馬先生,他家的衛生間不到3平米,施工人員硬是灌了80斤膠,刷卡19800元。
馬先生事后覺得不對勁,多次聯系商家,對方卻失聯了,報警后警方調查才發現,他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這些高科技施工隊到底用了什么神奇材料,能讓幾十斤膠水就敢要幾萬塊?記者實地調查發現事情比想象中還離譜,那些膠水大多是沒有任何合格認證的三無產品,外包裝上印著洋文,看起來高大上。
有個二維碼一掃,顯示是德國進口納米結晶灌漿料,還標價九千多一桶,可真相是這些桶子就是淘寶,1688批發的,膠水本身成本可能就兩三塊錢一斤,利潤翻了一百倍都不止!犯罪嫌疑人韓某自己也坦白,膠水是混合的,至于具體成分?我們也不知道。
更有甚者連包裝上的檢測報告都是PS出來的,編號一模一樣,只是產品名換個殼,連檢測機構都打假出來說:這報告是仿的,沒人拿這產品來檢測過,說白了這場騙局就是靠著專業名詞和高科技外衣騙取信任。
他們還特地設計了套路,比如先說10斤左右就夠,等到動工后邊注膠邊喊漏得太厲害,最后賬單一出讓人目瞪口呆,你要是質疑?不好意思,短信轟炸電話騷擾,甚至恐嚇跟著來,逼得你不交錢都不行。
有位消費者甚至被恐嚇到當場崩潰,嫌疑人拍下視頻“留證據”,當成手段讓別人長記性。警方最終以強迫交易,詐騙等罪名將這些人一網打盡,可你想像這樣被騙的人,到底還有多少?
面對這種打著科技旗號的騙局,普通消費者要怎么保護自己,你以為從大平臺下單就靠譜?山東的肖先生告訴你未必,他在58同城上找了個評分5.0的防水商家,還看了8000多個好評,想著這總沒錯吧。
結果對方上門僅10分鐘就報出258元一斤膠,20斤夠用,施工完突然變成6700多塊。肖先生警覺了,說先給2700,其余的錢要對方出示材料合格證明再付,結果對方提供不出任何證明,還玩起了人間蒸發。
肖先生轉頭投訴58平臺,平臺客服卻只說:我們是信息撮合平臺,不負責驗證材料合格與否,甚至連對方有沒有防水施工資質都無法確認,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商家只有營業執照,經營范圍寫的是銷售防水材料,根本沒拿到住建部門頒發的防水施工資質。
可平臺照樣讓他們發單接單收費。根據《電子商務法》,平臺是有責任驗證商家身份資質許可等信息的,不能只當甩手掌柜,可現實中大多數平臺只管收廣告費,出了問題卻撇清干系。
有律師表示,發布服務信息的商家必須對服務結果負責,而平臺也有連帶責任,消費者完全可以通過法律渠道要求賠償,但問題是一旦被騙,取證難,流程慢,維權成本高,很多人只能自認倒霉。
裝修不是兒戲,消費者在選擇服務時,一定要擦亮眼睛,遇到低價誘惑,更要多問一句,看清合同核實資質,才不至于被坑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