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19日,在第16個世界炎癥性腸病日(World IBD Day)到來之際,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發起的“‘腸’路無界 破繭同行”疾病科普活動在北京、武漢等多地舉辦,呼吁社會各界關注炎癥性腸病(IBD),倡導積極健康、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
活動現場,專業瑜伽講師帶領IBD患者、醫護人員、社會公眾等一同體驗了一場專為IBD患者量身打造的輕瑜伽,讓公眾和炎癥性腸病患者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在科學運動中了解更多疾病知識,助力疾病規范管理,提高生活質量。
▲“‘腸’路無界 破繭同行”疾病科普活動(北京)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社區發展與志愿服務項目中心主任關永巍介紹,在武田中國支持下,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于2021年發起“常相伴?炎癥性腸病患者關愛中心”公益項目,截至目前,受益患者超過3萬人。同時,關愛中心攜手社會各界,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累計開展患者教育活動2000余場,覆蓋10萬余人次。此次科普活動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攜手愛心企業助力消除IBD認知壁壘,呼吁構建更具包容性的社會支持體系的又一次創新實踐。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阮戈沖提醒,由于公眾認知度較低,往往會把早期炎癥性腸病當成腸胃炎從而延誤就診。加上受到飲食變化等因素影響,炎癥性腸病呈現發病率攀升、發病人群年輕化的特點,需要引起重視。他表示,炎癥性腸病是一種需要進行慢病管理的疾病,加強炎癥性腸病的早期診斷和堅持長期規范化治療,是防止造成不可逆腸道損傷、致殘和癌變的基礎。
武田中國企業事務與患者賦能部負責人連晶介紹,武田中國秉持“以患者為先”的理念,在持續推動中國消化學科診療能力建設的同時,致力于在提升國民健康素養、加強健康教育方面作出積極貢獻。以炎癥性腸病為例,一方面深耕患者教育,通過多元化的場景和形式,將規范化診療理念、用藥管理知識、生活方式指導等融入疾病管理全周期;另一方面,以患者關愛項目為抓手,全面提升患者治療規范性、依從性,最終助力患者實現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的雙重提升。希望此次科普活動能從倡導健康、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入手,幫助炎癥性腸病患者打破固有認知,以科學的健康管理方式,積極擁抱更精彩的生活。
參加此次科普活動的患者們表示,通過活動中的疾病知識科普和現場瑜伽體驗,讓自己對于IBD疾病的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全新的認知,也幫助自己樹立了更科學的健康管理目標。
▲“腸”享健康 “紫”為守護疾病科普活動(武漢)
炎癥性腸病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好發于15~35歲人群,近年來,我國IBD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預計到2025年,患者將達到150萬人。IBD具有慢性遷延、不可治愈、終身復發等特點,不僅會對患者的身心造成折磨,而且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就學就業。IBD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疾病,患者在合理用藥、飲食、運動、情緒管理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尤為重要。研究表明,運動不僅能改善IBD患者腸道炎癥反應,還可以預防和延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在疾病緩解期,IBD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病情、運動習慣、身體素質等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例如瑜伽、游泳、慢跑等。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癥性腸病日(World IBD Day),是在全球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炎癥性腸病群體的節日,在這一天,全球各地都會開展主題活動,旨在提高公眾對于炎癥性腸病(IBD)這種不可治愈的終身疾病的認識和了解。2025年世界炎癥性腸病日的主題是“Breaking Taboos, Talking About It(打破禁忌,暢所欲言)”,希望通過開放的對話,打破固有認知和“禁忌”,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改變社會公眾對疾病的認知。
供稿: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社區發展與志愿服務項目中心
執行主編:張一諾
本期編輯:吳美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