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搜狐主辦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在北京盛大開幕。多位院士、科學家與產業界人士齊聚一堂,激發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屆論壇線上線下結合,開啟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下午的現場環節,北京電影學院原副校長、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動畫研究院院長孫立軍發表了《AI 影像藝術》的主題演講。
北京電影學院原副校長、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動畫研究院院長 孫立軍
孫立軍從一個電影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與大家分享了,在AI世代,計算機動畫以及計算機給藝術創作者帶來了哪些影響。
孫立軍表示,雖然“AI熱”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大眾思考,但在藝術院校里,很多藝術家對AI是非常排斥的。而主要原因還是他們認為AI不懂情感,它沒有藝術性,缺乏個性。
今天跟大家聊聊我從一個電影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從事40年的創作者角度,看看計算機動畫或者計算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尤其是AI時代。
孫立軍講到,從60年代的《大鬧天宮》,到1995年世界上第一部三維動畫完成,到如今引起爭議的《烏鴉》AI短片,每個階段,藝術家們爭論最多的是邊界問題,是不是人在主導它。
在孫立軍看來,藝術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未知,但是有一點,因材施教、興趣教學是更加重要的。在AI時代,藝術創作人才的教育培養,更加要面對傳統學科界限的破局。
對此,他表示,“我們要擁抱AI時代,我們要和它交朋友,而不能樹敵,更不能無關它。同時,在AI時代應該更加重視社會責任、我們的擔當,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強調抬頭率,我們應該更好地讓他們能夠在這樣的機遇期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講好優秀的中國故事。”
以下為演講原文(精編版):
今天我在臺下坐的時候上半場,聽了很多科技界的專家的分享,我主要是來提供一些藝術創作方面的經驗。
因為AI來了,能讓我們這些從事藝術的人和從事科技,特別是計算機發展方面的科學家們一起聊一聊。
從去年開始,AI熱在藝術院校相對滯后一些。雖然我們都在思考,但是很多藝術家非常排斥AI,認為它不懂情感,它沒有藝術性,缺乏個性。當然,我想我之所以愿意站在這兒跟大家分享,我跟他們的觀點是不同的。
1997年北京電影學院買了亞洲只有三臺動作捕捉,另外兩臺在日本的游戲公司,我本人也作為一個見證者、學習者,參與到這臺設備當中。
今天跟大家聊聊我從一個電影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從事40年的創作者角度,看看計算機動畫或者計算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尤其是AI時代。
我們引以為傲的60年代的《大鬧天宮》,在膠片上賽璐珞片上一幀一幀一格一格拍,1995年世界上第一部三維動畫完成,獲獎引起爭議的《烏鴉》短片,這個是AI短片。
經歷了這些階段,藝術家們爭論最多的是邊界問題,是不是人在主導它。這段視頻在網上可以看到,科技的進步使很多創作要拓展傳統的界限,比如電影通常說叫真人演的,動畫就是畫出來的,AI出現以后我第一個觀點給大家分享的是這個界限將打破,引發很大的在藝術界、電影創作界還存在著所謂風格嗎?我的答案,當然存在。
AI出現以后,為什么在我們的藝術創作領域,尤其是特別有名氣的大咖非常排斥,俗稱AI膩。AI是很快,AI可以做很多內容,但是總感覺是預制菜,都差不多。
這一兩年當中我拜訪過優秀的AI公司,他們提供給我的demo我看完以后也有這種感受,比如他們可以把梵高的繪畫《燃燒的向日葵》做成像塞尚的風格,什么原因?他們并沒有真正去研究過這些藝術家,僅僅通過模型的訓練,認為這就是。也有做的內容不懂的,或者不太了解,我們提到審美的差異性。
在這些技術的變革當中,國際上有非常多的例子,比如如何代替繁重的重復性的手工勞動,以及如何提高效率,但是我們看到的這些形象無一不是西方審美為主流的。
早期我們自己的AI團隊模型出來都面臨著這個問題,這是在AI面前中國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如何面對在世界舞臺上如何真正講好中國優秀藝術、優秀文化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也在做一些國產的、原創的電影,也想嘗試用AI來主導。現在的AI還沒有辦法達到像電影要求的角色像一個人,比如主角。
在人才培養方面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課堂內容、課堂教學、課堂案例不是最前沿的科技問題,恰恰在AI時代我們要思考底層的文化問題。
未來影像發展的思考,作為藝術人才的培養核心是什么?
第一,人類獨有的創新力。如果沒有創新,僅僅是模仿重復,工業就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尤其在藝術文化方面,創新是我們人類向前進非常重要的,包括亞勤老師講AI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或者強人工智能時代會干掉99%的普通人,我想留的那1%首先是創新。藝術人才培養第一個也是要創新。
第二,審美能力。剛才我跟大家分享我的團隊在做大量的實驗和實踐的時候,很重要的要解決審美力的問題,就是如何把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現代化,這是我現在非常關注的。
第三,可完成力。不能光做一個樣子,要進入到產業界,如何服務人類整個產業和社會,使之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這是現在要面對的。
在AI時代的人才培養,我們要面對在傳統的學科下,比如電影跟電視,或者動畫跟電影等等界限會被打破,這是教育必須要面對的。
在AI時代,藝術人才的培養真的也是一個未知,但是有一點,因材施教、興趣教學是更加重要的。從我對藝術人才培養上來講,我覺得我們中國的教育現在最大的要面對“要我學”到“我要學”的過程。因為AI的到來會給我們學生更多地學什么,為什么要學這些,如果沒有興趣的學習課程或者專業,拿再高所謂的學歷學位也沒有意義。
AI時代藝術人才的培養迎來了多樣性,時間關系不給大家完整播放,這個片子8分鐘左右,在國內外獲獎無數。
這時候國外的同行在做什么?我參加過一次英國國家動畫中心的課題論證,他們的專家提出最多的,版權是誰?在AI時代,一定會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版權法》,如果沒有,就會阻止人類文明向前發展,說不清楚。而我們沒有包袱,去年我帶著九個同學做AI繪畫生成,幾乎沒有一張能夠達到我的風格衍生出來的,而生成出來的,更多是歐美和日式的。
作為一個中國的老師,在藝術人才培養方面一定要把中國的優秀藝術和文化進入到世界的數據庫當中,讓我們的年輕學子們有意識來面對未來的時候我們的作品如何去呈現中國優秀的東西。
我從一個藝術的角度來講,通用人工智能或者強人工智能的出現,人類必須要警惕,因為如果一個壞蛋掌握了主要的技術,那么他有可能就把我們的人類毀滅掉。
今天想說的話很多,我畢竟從事藝術工作40年,就像開場講的,我91年開始學計算機圖形圖像做動畫,97年最早了解動作捕捉,后來一直從事一線的創作,才會有體會。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觀點是,我們要擁抱AI時代,我們要和它交朋友,而不能樹敵,更不能無關它。第二,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在AI時代應該更加重視社會責任、我們的擔當,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強調抬頭率,我們應該更好地讓他們能夠在這樣的機遇期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講好優秀的中國故事。
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