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優質訪談類節目屬于稀缺品類,而5月18日起,在湖南衛視、芒果TV上線播出的深度訪談類節目《背后》,則憑借倡導真實、質感與溫度的表達方式,同時賦予科技+人文的內核,僅播出兩集就以兼具時代價值、情感溫度和文化厚度的現實主義創作受到廣泛關注。
(一)
《背后》的基本特征是用平實的情感,讀出每位嘉賓背后的時代故事與價值,從而契合當下社會對真實性與人文關懷的迫切需求,并成為情感共鳴的紐帶。
節目的創新點則是緊緊契合時代發展,以科技賦能重構表達與呈現方式,節目也由單向傳遞演變為雙向乃至于多向互動,全面提升了參與感和體驗感。
《背后》看似是在訪談中探尋背后的故事,實則是在潤物無聲、清新質樸的對談中,傳遞出正向的審美觀和主流價值觀,這也是節目時代價值的重要體現
比如,在首期節目中,塑造了眾多感染力十足影視形象的演員李晟走進觀眾的視野,無論是《一路繁花相送》干練帥氣的辛笛,或是參演的革命歷史劇《百煉成鋼》,從主演清宮喜劇《新還珠格格》,到參演電視劇《雁回時》中的苗貴妃,均得到眾多觀眾的認可與喜愛。
而當李晟參加《乘風2025》斬獲人氣斷層第一之時,其高熱度下卻反而退到輿論后面,這種清醒認知與當前的娛樂圈形成鮮明對比。“在我身上看到了一個人努力的意義”李晟用自知自覺詮釋了真正的成功是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當媽媽沉迷老年大學課程,爸爸退休后專注繪畫,6歲兒子自律安排學習,仿佛成為李晟家庭“內卷”的表征。而在李晟看來,這些都是對生活的熱愛,比任何流量都更珍貴。“我家的卷,是大家一起變好的動力。”李晟低谷期給自己報老年大學的紡織課,順帶學鋼琴、滑板,這種把壓力轉化為自我提升的態度,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這種家人間正向激勵的“溫暖內卷”,讓她在《乘風2025》的舞臺綻放光芒。節目中默默在角落里努力的李晟,以“不爭才是大爭”贏得了很多觀眾真誠的愛。
真實,成為《背后》的特有屬性之一,兼具綜藝與紀錄片創作手法的完美融合,每一期都會有明星嘉賓的加盟,而且是通過插敘的方式記錄下每位嘉賓的心路歷程與真實狀態,引發觀眾對某些社會現象和認知思考的同時,傳遞正向的價值觀與正能量,這種鏡頭記錄下的真實情感,沒有演戲的成分,同時傳遞給觀眾更多對人生的反思。
顯然,這是湖南衛視以內容多樣性賦能訪談節目創新發展的又一次積極探索。
(二)
在文化實踐中,本質上是將自身豐沛的內在精神力量,外化為具體可感的對象化成果,所有方式方法均要以人的主體性作為邏輯基石
《背后》的具象表達正是以“人”為基點,通過對話尋找每個人背后的答案與力量,并延展開來,傳遞出具有共鳴的情感溫度。
《背后》由鄭方一主持,張泉靈擔任“對談人”,每期與1位嘉賓共同乘車,一路在生活的相處中完成對話。創新之處在于,每期嘉賓和節目主題均是AI從大數據和熱議現象盤點選取,在對答中,節目通過融合場景化敘事與AI互動,讓嘉賓在現實與虛擬的交換中尋找坐標,呈現沉浸式觀感體驗。而張泉靈和嘉賓在生活化場景中的深入交談,挖掘嘉賓的價值觀與精神內核,多維度、深層次地探索背后的答案,以情動人。
比如,節目第二期的訪談中,通過與倪虹潔的對談,節目剖開了中國式家庭最隱秘的傷疤。那些以“為你好”為名的忽視,那些用“懂事”包裹的委屈,那些成年后想起仍會心悸的童年瞬間,在倪虹潔的講述中,展現出了一條受傷女性如何治愈的心路歷程。
而“爸爸,你能不能多愛我一點?”則成為倪虹潔一直尋覓而未得的內心獨白。
由此,當AI提議用“空椅子技術”完成和解:想象父親和孩子坐在前排,說出那些未曾啟齒的話。倪虹潔哽咽講述著:“我不知道我們之間有什么誤會,讓你總是不能那么心疼我……”倪虹潔袒露出好多即便僅僅回憶就能不停流淚的回憶。
也正是此刻,讓眾多與倪虹潔相似經歷的觀眾淚崩,“我就是我家的倪虹潔”“這就是現實中的我”……而節目并不是揭開傷疤,而是要在對話中彌補傷痕。
面對父親的疏離,面對兒子已讀不回的不知所措,倪虹潔以“還是不要害怕被辜負啊”治愈自己;而AI則以“美好日子從來不是數著過的,而是釀出來的”傳遞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嚴格來講,《背后》既傳播精神的維度與質感,又展現出人生的廣度和深度,為觀眾打開了斑斕豐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類共通的,情感的溫度亦是節目奉獻給觀眾最好的交流方式。
(三)
應當講,湖南衛視與芒果TV的豐富資源,構建了《背后》“國民性+多元化”的嘉賓矩陣。節目聯動《乘風2025》《披荊斬棘》《歌手2025》《聲生不息》《再見愛人》等爆款IP,邀請其核心嘉賓參與訪談。
而這些嘉賓的共通點在于,“真實經歷引發大眾共鳴”——他們的故事既是個人成長史,也是時代切片。
從李晟對所謂過氣之坦然、爆紅之冷靜,到倪虹潔不為外道的內心糾結,均在“探索內在力量、對話人生新程”節目主張背景下,反襯出明星背后的情感與奮斗故事,實現了對觀眾有溫度的表達。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通過AI這個介質,用更加“理性”的角度豐富了采訪模式。“情緒穩定測試”、“心率數據報告”、以及“對嘉賓未來的預言”,甚至能讓嘉賓對AI反提問,科技的加入讓整個訪談呈現出更加多維的內容表達,與嘉賓共同完成了一場關于人生價值的探索之旅。
正如節目制片人趙文海所言,“感覺不是在做訪談節目,而是在做一個社會實驗……常年做節目我情感的淚點會比較高,但是看到張泉靈與倪虹潔對話的時候,張泉靈老師突然說‘我不忍心剖析你,我在跟我的職業做斗爭’,那一刻非常具有人文光環感,很溫暖。”
張泉靈看來,AI會情感算法,但不是真的有情感,它與被采訪者之間沒有直接的情感連接,這是作為記者的不可替代性。“人情感的流動就是人的價值”。
《背后》以人的視角切入,以故事為抓手,以情感講述為發力點,以明星嘉賓生活與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與人生故事實現現實觀照,知易行難,以真實具體、真摯熾熱的共情引發受眾共鳴,以對話延伸至對社會現實的思考,成為深度訪談節目中難得的創新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