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一般把非流通用途的“錢幣”稱為“花錢”,當然,這個定義并不是太準確。“花錢”是古錢幣收藏的一個重要品類,是我們硬幣收藏中繞不開的一個領域。“花錢”的形制與流通錢幣相似但大多無實際貨幣功能,它的地位,有點類似紙幣里的“紀念券”。
“花錢”的起源,網上的說法都是漢代,原因是出土了大量漢代的“花錢”實物。但其實,漢代并不能算是起源,只能說不具有流通功能的“花錢”最早發現于漢代。
漢代“宜子宜孫”花錢
具體什么時期開始有了“花錢”這個叫法已不可考,“花錢”的名字雖花,但在生活中卻屬于實打實的“實用器”,很受人們的重視,它的得名與其功能和文化屬性密切相關。統而言之,“花錢”的作用就是人們用來“寄托心愿(祈愿)”的。
自從人類創造了文字,就有用文字表達心愿的訴求,甚至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也會在墻上畫個東西表達祈愿。這種做法,其實和我們現在說的“花錢”的功用已經是一致的了,所不同的只是寄托的載體不同, 比如原始人在山洞上畫個鳥表達自己想“抓個鳥吃”的心愿,后來的人們在銅板上鑄造文字“家財萬貫”表達想發家致富的心愿。
原始人壁畫
但你不能把山洞上的刻畫也叫成“花錢”,畢竟山洞和錢幣沒什么關系,但是,如果這種“刻畫”出現在錢幣上或者錢幣狀的物品上,那就稱得上名副其實的“花錢”了,所以,我認為,要追溯花錢的起源不難——錢幣的出現歷史就是花錢的出現歷史。
最初的“花錢”是依附“錢幣”出現的,早期的金屬鑄幣上,往往鑄有一些吉祥用語或者與祭祀有關的詞語,如“日”、“吉”、“大昌”、“辟封”、“安邦”、“大行”等吉語,戰國時期秦國的“半兩”錢的背面還發現過祈求財富的吉語“千貝”。這個時候的“花錢”嚴格來說只能算作一種“雛形”,是具有流通功能的錢幣,兼具貨幣形態與吉祥寓意 。
戰國·齊國背“吉”字刀幣
到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貨幣的嚴肅性增加,隨意鑄幣可能會惹來麻煩,花錢就脫離了貨幣的載體,自成一派了。“花錢”脫離流通貨幣后,不再具有錢幣的流通功能,成為寄托愿望的獨立存在。
西漢時期出現形似錢幣的吉語配飾很多,如“宜子半兩、太常半兩”等,還出現一種帶懸掛環的“掛錢”,被認為是早期花錢的典型 。如下圖的“長毋相忘 日入千金”掛錢。
漢代“長毋相忘、日入千金”掛錢
漢代“厭勝”巫術盛行,我們常在電視劇里看的那種“扎小人”的詛咒把戲,就是從漢代開始玩得熱鬧的。“花錢”也被賦予鎮壓邪祟的宗教意義,因此,又被稱為“厭勝錢”(“厭”通“壓”,意為鎮壓邪祟),主要用于驅邪祈福、民俗儀式等用途,有那么點“法器”的意思。
漢代背“大吉”五銖花錢
東漢末至六朝,連年戰亂,在生命權都無法保障的時代,有心情鑄造“花錢”的人自然也就不多。到隋唐時期,政局相對穩定下來,民間富足的情況下,自然就對精神追求更加用心。這一時期,花錢的發展比較迅速,使用“花錢”逐漸成為一種民間的習俗。
《資治通鑒》中記載:“祿山生日,上及貴妃購衣服。召祿山入禁中,貴妃以錦繡為大襁褓,裹祿山。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復厚賜祿山。”這里的“洗兒錢”就是賜給孩子的錢幣,《通鑒》中所說的“洗兒金銀錢”,就是唐代流行的用金銀制作的“花錢”。
要說明的一點是,“花錢”和“流通貨幣”是結合還是切割并不具有約束性,它們可以獨立存在,也隨時可能結合成一體。比如下圖中的“開元通寶背龍鳳”花錢,正面為開元通寶文字,背面為龍鳳花紋,只要使用者愿意,它就既有貨幣功能又有“花錢”的特點。
開元通寶花錢
到了宋代,道教盛行,歷代君主幾乎都是道教的忠實信徒,宋徽宗趙佶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因此,宋代的“花錢”出現了繁多的道教題材,出現了“星官生肖花錢”、“受生花錢”、“符咒花錢”等各種樣式,也兼具“祈愿”與道教法器的雙重功能。
明清時期是中國“花錢”藝術發展的鼎盛階段,宮廷與民間均大量鑄造花錢,其鑄造工藝、文化內涵及社會應用均達到歷史高峰。目前最常見的代表性“花錢”——“山鬼花錢”,就是始鑄于元末明初,并在清代盛行,產生了各種形制。如下圖:
山鬼花錢一
山鬼花錢二
山鬼花錢三
由皇家鑄造專供皇宮一干用途的“花錢”被稱為“宮錢”,這種錢一般鑄造精良,有的還會使用金銀等貴金屬,如北宋“乾道元寶”金錢、南宋“壽富康寧”金錢,以及光緒二十年為慈禧太后六十大壽鑄的萬壽錢,都屬于這一類。
乾道元寶金質花錢
南宋“壽富康寧”金質花錢
沒有人規定“花錢”的具體功用,而且有些吉語“花錢”,會用在多個場合,因此也很難劃分具體的“花錢”種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花錢”的主要用途無非就是以下幾個:宗教活動(比如禮佛錢)、民俗活動(比如錢庫鎮庫錢、鑄錢開爐錢、建房上梁錢、厭勝錢、洗兒錢等等)、工藝裝飾(各種吉語錢都可以)、佩戴賞玩(比如春宮錢、游戲錢、祝酒錢等)。
清代“夫榮子貴、堆金積玉”花錢
“花錢”有官鑄,也有民間私鑄,大抵是官鑄的制作要精良許多。其尺寸大小、形狀、材質用料、圖案文字等都沒有太嚴格的約束,大者如鎮庫錢,大如盆盤,小者如各種工藝鑲嵌用錢,小如指尖。“花錢”的材質金、銀、銅、鐵、鉛、錫、竹、木、骨、玉等均有,文字圖案也是千姿百態。
現代道觀吉語花錢
在當代仍有許多機構和個人制作“花錢”,現代花錢的題材不再局限于宗教或吉語,更涵蓋各種文化IP,功用大多只是為了賞玩或者紀念,比如現代復制的“山鬼花錢”,再比如各種公園、博物館、企業的“紀念章”,以及個人定制的各種“私人紀念幣”,全屬于“花錢”的范疇。
現代企業的9克黃金“花錢”
現代“哪吒鬧海山鬼花錢”
“花錢”是中國歷史、民俗與藝術的結晶,無論是作為辟邪護身的符咒,還是作為隨身賞玩的把件,它都承載著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花錢” 非錢而勝于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