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個上班族,平時久坐不動,擔心自己長胖。這天晚上臨睡前,他突然想起白天吃了不少高熱量食物,為消耗多余熱量,決定做一組高強度健身操。
他跟著視頻賣力跳動,不一會兒就氣喘吁吁、大汗淋漓。運動完,他滿心期待能睡個好覺,還可能瘦一點。可躺到床上,他卻翻來覆去睡不著,心臟“砰砰”直跳,像要跳出嗓子眼,身體也燥熱難安。
好不容易迷迷糊糊睡著,半夜還頻繁驚醒,第二天上班無精打采。原來,睡前激烈運動會讓大腦和身體處于興奮狀態,影響睡眠質量,長期如此還會損害身體健康。小李的經歷提醒我們,睡前別做激烈運動,想要健康,還是得選對運動時間和方式。
最佳運動時間并非“天剛亮”或“臨睡前”
天剛亮時并非最佳運動時間:早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較高,氧氣含量相對較少,且氣溫較低,容易誘發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此外,光線不足還可能增加意外受傷的風險。因此,建議在太陽升起后、氣溫回暖時再進行鍛煉更為適宜。對于大多數成年人而言,上午10點或下午3點左右是較為理想的鍛煉時間,此時空氣質量優良,陽光充足,有利于身體健康。
臨睡前運動同樣不可取:睡前運動會使身體處于興奮狀態,增加心率和呼吸頻率,使人難以入睡。睡眠是身體恢復和修復的重要時間,如果睡眠質量不佳,會導致身體疲勞、免疫力下降等問題。此外,睡前運動還可能擾亂生物鐘,影響身體的正常節奏。因此,建議避免在睡前1-2小時內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影響入睡和睡眠質量。
推薦的運動時間段:
早上9:30-10:30:此時人體精力充沛,進行鍛煉有利于神經興奮、振奮精神,促進人體機能的代謝速度,加快血液循環,對保持一天充沛的精神和體力有一定好處。
傍晚(如17:00-19:00):此時身體和環境處于適宜運動的時段,有助于緩解一天的疲勞,促進睡眠。對于上班族來說,下班后進行運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跟著做!這5種“最佳運動”,好處多多
1. 快走
好處:快走能提升心肺功能,讓心臟和肺部更高效工作,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還能消耗熱量,助力控制體重;同時活動關節,增加滑液分泌,改善關節靈活性,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預防關節問題。
做法:抬頭挺胸、手臂自然擺動,步伐適中,以能持續交談但稍感氣喘的速度行走。每周進行 3 - 5 次,每次 30 分鐘以上。
2. 游泳
好處:作為全身性運動,可鍛煉多部位肌肉,塑造勻稱身材;水的浮力減輕關節壓力,關節疾病或體重較大人群也能參與;還能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心臟泵血和肺部通氣能力。
做法:選正規泳池,做好熱身。初學者從蛙泳開始,逐漸掌握其他泳姿。每周游 2 - 3 次,每次 30 - 60 分鐘。
3. 瑜伽
好處:拉伸肌肉韌帶,增強身體柔韌性;通過呼吸和冥想,放松身心,緩解壓力焦慮;還能糾正不良體態,讓人更挺拔自信。
做法:在安靜舒適環境,穿寬松衣物。可跟教學視頻或參加課程練習,每次 30 分鐘以上。
4. 俯臥撐
好處:主要鍛煉胸大肌、肱三頭肌等上肢肌肉,增強上肢力量和耐力,對體力勞動者和運動愛好者很有幫助。
做法:雙手撐地與肩同寬,身體呈直線,緩慢下降身體至胸部接近地面,再撐起。根據自身情況確定組數和個數。
5. 慢跑
好處:強化心肺,提高身體代謝水平,增強免疫力;還能改善睡眠質量,緩解失眠問題。
做法:選擇合適跑鞋和場地,先慢走熱身。保持均勻呼吸,速度適中,每周跑 3 - 4 次,每次 20 - 30 分鐘。
鍛煉運動的 6 個誤區,別再犯了
誤區 1:運動強度越大越好
很多人認為運動強度越大,鍛煉效果就越顯著,于是盲目追求高強度運動。然而,身體需要適應過程,突然的高強度運動可能超出身體承受能力,導致肌肉拉傷、關節損傷、心臟負擔過重等問題。
建議運動強度應循序漸進,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逐漸增加。可以通過心率、呼吸頻率等指標來判斷運動強度是否合適,一般來說,運動時能正常說話但稍感氣喘為宜。
誤區 2:運動時間越長越好
有些人覺得運動時間越長,消耗的熱量就越多,減肥或健身效果就越好。但實際上,運動時間過長會使身體過度疲勞,不僅影響運動表現,還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受傷風險。而且,身體在長時間運動后,能量消耗會進入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繼續延長運動時間,減肥效率并不會顯著提高。
建議根據運動類型和個人目標合理安排運動時間。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等,每次 30 - 60 分鐘即可;力量訓練每次 20 - 40 分鐘。同時,要注意給身體足夠的休息時間,避免連續高強度運動。
誤區 3:只做自己喜歡的運動
只進行自己喜歡的運動,可能會導致身體鍛煉不均衡。比如,只喜歡跑步的人,雖然下肢力量和心肺功能得到了鍛煉,但上肢力量和身體柔韌性可能會相對較弱。長期如此,容易引發身體各部位發展不平衡,增加受傷的風險,也不利于整體身體素質的提升。
建議制定多樣化的運動計劃,結合有氧運動、力量訓練、柔韌性訓練等多種運動方式。例如,每周安排 2 - 3 次有氧運動,2 次力量訓練,1 次柔韌性訓練,讓身體得到全面鍛煉。
誤區 4:運動前不熱身,運動后不拉伸
運動前不熱身,身體各器官和肌肉還沒有適應運動狀態,直接進行劇烈運動,容易引發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損傷。而運動后不拉伸,肌肉會處于緊張狀態,長期積累會導致肌肉僵硬、酸痛,還可能影響身體的柔韌性和關節活動范圍。
建議運動前進行 5 - 10 分鐘的熱身活動,如快走、動態拉伸等,讓身體微微出汗,提高心率和體溫。運動后進行 10 - 15 分鐘的拉伸放松,重點拉伸運動中使用的肌肉群,幫助緩解肌肉疲勞,減少肌肉酸痛和受傷風險。
誤區 5:生病了還堅持運動
有些人在生病時,尤其是感冒初期,覺得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促進身體恢復。但實際上,生病時身體處于虛弱狀態,免疫系統正在與病菌作斗爭,此時運動不僅無法增強免疫力,反而會加重身體負擔,使病情加重,還可能引發其他并發癥。例如,感冒時運動可能導致心肌炎等嚴重疾病。
建議生病時應以休息為主,待身體完全康復后再恢復運動。如果只是輕微不適,如輕微感冒且沒有發燒等癥狀,可以適當減少運動強度和時間,但一旦出現病情加重的跡象,應立即停止運動。
誤區 6:運動后大量喝水或吃東西
運動后身體會大量出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很多人會一次性大量喝水來補充水分。然而,短時間內大量飲水會增加腸胃和心臟的負擔,還可能導致水中毒。另外,運動后馬上大量吃東西,此時身體的血液主要集中在運動器官,消化系統血液供應相對減少,消化功能較弱,大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等問題。
建議運動后應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每次飲用 100 - 200 毫升,間隔 15 - 20 分鐘。運動后 30 分鐘到 1 小時再進食,選擇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香蕉、酸奶、全麥面包等,幫助身體恢復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