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非常敘事(ID:narrativelab,全網同號,歡迎關注)
By Grace&Mj
“I can buy myself flowers.
1925年,伍爾夫筆下的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在小說里開門見山地說要自己去買花。這句看似樸實平常的文學表述,卻預示著一種全新的女性意識——她選擇親自完成這件事,而非假手他人。
一個世紀后的今天,美國流行樂歌手麥莉·賽勒斯(Miley Cyrus)在《Flowers》中唱道:“我可以給自己買花(I can buy myself flowers)。”
從文學到音樂,“買花”完成了從日常行為到文化隱喻的轉變,象征著現代人從“被愛”到“自愛”的意識覺醒。
這種轉變的背景是一個正在重新定義親密關系的時代。當520這個“網絡情人節”超越傳統的表白、秀恩愛、送禮物時,它更成為一面鏡子,映射出當代人更多元的情感表達:
愛自己、自我照護(self-care)正在成為新的浪漫主義。
01
一首失戀歌如何唱成自愛宣言
《Flowers》不只是麥莉·賽勒斯的一首暢銷單曲,更是流行文化、名人八卦、情緒經濟和女性自主意識交織下的現象級案例。
它的發布日期也頗耐人尋味——2023年1月13日,正是麥莉前夫哥的生日。這首歌從發布之初,就被廣泛解讀為她對那段已經結束的婚姻的回應與情緒釋放。
傳統的失戀情歌往往遵循著固定的情緒模式:相遇的甜蜜,拉扯的痛苦,結束的苦情……情緒的主導權始終在“那個離開的人”手中。而《Flowers》則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敘事:失戀不是故事的結局,而是自我重建的開端。
“我可以給自己買花,我可以更愛我自己”——歌詞中反復出現的“我可以(I can)”,不是空洞的自我安慰,而是堅定的自我賦權。
MV中,麥莉踩著動感的節拍走過洛杉磯街頭,游泳、健身、起舞,每個動作都在宣示身體和情感的自主權。
《Flowers》的商業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各大音樂排行榜冠軍、流媒體播放紀錄的連續刷新、格萊美獎的雙重肯定。
但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的文化現象:無數人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買花的照片和視頻,“給自己買花”迅速從一句歌詞演變為一種生活態度,引發病毒式傳播。
人們不只是在模仿,更是在共鳴并且宣示:我值得被好好對待——首先是被我自己好好對待。
02
羅曼蒂克進化史
要理解這種轉變,需要回顧整個浪漫主義敘事的演變軌跡。這幾乎是一段從為愛犧牲,到在愛中成就自我,從依賴走向自主的情感啟蒙史——
#為愛獻身:愛情作為神圣信仰
愛情被神化為超越理性與生命的信仰,BE(Bad Ending)美學盛行。從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到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經典文本都在歌頌“為愛赴死”的浪漫。愛情被視為值得付出一切的信念,個體的價值完全讓渡給愛情本身,形成了一種近乎宗教式的崇拜。
#忠貞奉獻:愛情等同于永恒承諾
瓊瑤作品里的癡男怨女、風靡一時的臺灣偶像劇,都在塑造著“一生一世”的愛情模板,愛情的真誠度取決于時間長度。
鄧麗君《月亮代表我的心》唱出了永恒的誓言,劉德華《愛你一萬年》將時間拉向無限遠,王菲的《約定》溫柔訴說著不變的承諾,而《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更是將“永恒之愛”推向新的高度。
#遺憾美學:愛情作為宿命的安排
千禧年前后,愛情被重新包裝為宿命與遺憾的交織。張學友《一千個傷心的理由》道出了愛情中的無奈,王菲《容易受傷的女人》為脆弱賦予了詩意,陳奕迅的《十年》、劉若英的《后來》則將錯過的遺憾升華為一種美學。
人們相信,最美好的愛情或許就是那些無法擁有的,錯過與錯愛反而成為了情感表達的主要色彩。痛苦本身被浪漫化,成為證明愛過的紀念品。
#日常浪漫:愛情回歸平凡生活
隨著社會的成熟和個體經驗的豐富,愛情敘事開始從云端落回地面。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發現了平凡生活中的小確幸。
田馥甄的《小幸運》喃喃訴說著年少的悸動,周杰倫的《簡單愛》抒發著簡單戀愛的美好心情,梁靜茹的《暖暖》和莫文蔚的《慢慢喜歡你》都在重新發現治愈系情感的價值。這個時期的愛情不再需要驚天動地,煙火人間的溫暖反而更加珍貴。
#自我賦權:愛情作為個體成長的一部分
早在2000年,蕭亞軒在《一個人的精彩》中就率先提出了“一個人也能很精彩”的理念。HBO電視劇《欲望都市》更是為現代女性如何在事業、友誼和愛情之間找到平衡提供了全新的敘事范本,而Taylor Swift后期作品中的強勢表達,都在重新定義著愛情的本質。
愛情不再被視為對個體的拯救,而是個體自我成長道路的一部分。它可能美好,也可能遺憾,有博弈,有妥協,但都不是生命的全部。一個人首先要學會愛自己,才能真正去愛別人。
自我照護(self-care),成為新時代浪漫主義的核心,預示著我們正在迎來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健康的情感時代。
03
自我照護,新時代的浪漫主義
自我照護的興起并不偶然。它是女性經濟獨立、個體意識覺醒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自我照護≠簡單的悅己。
悅己往往指向即時的滿足和消費,而自我照護是一種持續的、多維度的自我關系建構——它包括對身體的善待、對情緒的覺察、對心理邊界的維護,以及對內在需求的誠實回應。這意味著個體主動為自己的身心福祉負責,在關愛他人的同時,不將自己的幸福完全托付給外部世界。
在這個語境下,“給自己買花”變成了一種儀式性的行為。它宣告的不是對情感關系的拒絕,而是對自我價值的確認。
商業世界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種心理轉變。
- Lululemon從一個瑜伽服飾品牌拓展為生活方式的倡導者,它銷售的不僅是運動裝備,更是“Mindful Living(正念生活)”的理念——通過瑜伽、冥想等方式與自己建立更深層的連接。
- Glossier則將美妝重新定義為“活出自我的美”,而非“為悅己者容”,更非“服美役”。
- 潮汐APP將睡眠、專注、冥想和呼吸打造成日常的自我照護儀式,為都市人群探索和定義一種平靜自然、回歸內心的生活方式。
- 中國內衣品牌內外NEIWAI關注女性最貼身的感受——認為內衣不只是功能性服裝,更是女性與自己身體對話的媒介,鼓勵女性追求真實自由,由內到外誠實做自己。
這些品牌成功的關鍵在于,在情緒經濟時代,它們理解現代消費者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功能,更是產品所承載的情感意義和生活方式。
04
從“520”到“525”的意識革命
從520(我愛你)到525(我愛我),這個看似微小的數字變化,背后實際上是一場深刻的意識革命。
有意思的是,在小紅書上,#520話題有26.7億瀏覽、1104萬討論,而#愛自己話題毫不遜色——27.3億瀏覽,1048萬討論。兩個相近的數字,反映出當代人情感關注點的微妙平衡。
獨居人群的增長、單身經濟的興起、以及對個人邊界的重新認識,都在推動著這種轉變。人們開始意識到,健康的親密關系必須建立在兩個完整獨立個體的基礎之上。
自我照護在這個意義上,不是自戀主義的包裝,而是成熟的生活智慧。它意味著為自己的存在賦予意義,追尋自己的激情,與自己建立真正和諧、可持續的關系。
05
新浪漫主義的日常實踐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那個場景——買花。
達洛維夫人選擇親自去買花,是因為她要準備家里的社交聚會。麥莉選擇為自己買花,是因為她要為自己的幸福負責。一百年間,這個簡單的行為完成了從責任到權利的轉變。
在今天,給自己買花不僅僅是一個消費行為,更是新浪漫主義的日常實踐。它提醒我們: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但自愛應該是人生的基礎。
這樣的浪漫主義,不否定愛情,而是重新定義愛情的起點。當我們學會欣賞自己、照護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值得分享的美好。這或許才是現代愛情的真諦:最好的愛情,往往始于與自己的和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