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夢琦、郭揚、程欣
東經120°44′56.98″,北緯31°02′49.87″,滬蘇浙三省市的交界線,在太浦河上匯于一點。
原點之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核心項目——“水鄉客廳·方廳水院”正拔地而起。這座通過3座步行橋串聯起滬蘇浙皖4座展館的建筑,不久后將竣工面世??凵线@?!凹~扣”,長三角一體化“1+1+1+1>4”的效應即將顯現。
而原點之旁,示范區成員之一的浙江嘉善縣,正乘風起飛。它是全國唯一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也是浙江唯一同時接壤上海和江蘇的地方。從“地理C位”到“共富C位”,“長三角之心”嘉善逐漸蹚出了縮小三大差距的“優等生”路徑。
嘉善縣干窯鎮范東村風景。人民網記者 郭揚攝
農事服務“排頭兵” 田間助農富鄉鄰
五月的麥田,翻滾著金黃的波浪,沉甸甸的穗子壓彎了秸稈,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麥香……在江蘇省吳江區蘆墟鎮,梅其偉一大早就趕來查看田間管理工作情況,“長勢良好,不出一周,這里的小麥就能收割了?!?/p>
從事該區域農事管理服務的,正是梅其偉負責的“窯望豐贏”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這個從嘉善縣干窯鎮范東村起步的農業服務公司,如今像“候鳥”般穿梭在長三角的田野上。
“吳江1000多畝,青浦還有約500畝,總服務面積超2萬畝!”范東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梅其偉介紹,“我們的農事服務構筑了全產業鏈條,覆蓋面也越來越廣,從鎮里到縣里,走出了嘉興市,輻射到長三角。今年我們除了江蘇,還接到了來自上海等地的訂單。”
當真實的梅其偉在江蘇吳江巡查田塊時,他的“數字分身”正在“窯望豐贏”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直播間內展示新米、與客商互動。
小小的中心面積不大,卻集合了互動交流、線上線下銷售、共富增收等多樣元素,形成了以“農事服務”為核心紐帶片區組團發展的格局,帶動了9個村的村民共富。
倒退十幾年,這里還是個“一窮二白”的偏遠農業村?!?008年,村集體賬戶上僅有28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萬元。”梅其偉說。
轉機發生在2013年?!爱敃r越來越多的村民外出務工,農田就閑置了下來。我們探索成立了范東糧油果蔬專業合作社,為本村及周邊種糧大戶提供機耕服務、病蟲害防治等農事服務?!泵菲鋫セ貞浀?,“那時,農事服務也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在市場化運作的情況下可以有所盈利。”
隨著服務范圍和能力不斷提升,2022年,范東村與周邊4個鄉村共建農事片區組團,成立了嘉善窯望豐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統一發包、統一機耕服務、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生產管理、統一收割、統一糧食回收、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此后,范東村的“朋友圈”逐漸擴大到“鄰居”江蘇和上海地區。
“窯望豐贏”生產銷售的大米。人民網 康夢琦攝
2024年,范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至749萬元,服務片區集體資產增收達1530萬元。今年,該村又聯合周邊8個村探索“大片區組團發展”。這一突破區域發展壁壘的發展路徑,使得各村集體、農民從“致富”變“共富”。如今的范東村儼然農業“優等生”,帶動了“全班”共進步。
浙江云田岸村與江蘇云甸岸村之間的“友誼橋”。人民網 康夢琦攝
跨省連心“友誼橋” 鋪就兩省共富路
“來貨了,他們就會在窗戶上掛一件紅衣服,我們在橋對岸看到就趕緊過來做工了……”在嘉善縣西塘鎮鴉鵲村“6070連心扣”共富工坊內,江蘇吳江區黎里鎮偉明村72歲村民張玉珍邊熟練地套著繩扣邊喜笑顏開道,“騎車三四分鐘就到了,跨座橋比我去田頭還近。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在家門口賺錢?!?/p>
江蘇偉明村村民張玉珍在一橋之隔的浙江鴉鵲村做零工。人民網記者 郭揚攝
張玉珍口中的橋,便是分隔江蘇與浙江的“友誼橋”:橋之南,是浙江嘉善縣西塘鎮鴉鵲村的云田岸村;橋之北,是江蘇吳江區黎里鎮偉明村的云甸岸村。
曾幾何時,因地處偏僻,當地人眼中“神經末梢”的區位劣勢如同沉重的枷鎖,嚴重制約了鴉鵲村的發展?!瓣鹘顷戈埂薄斑吔橇稀薄芭浣恰薄謇餂]個像樣的產業,連村民都忍不住自嘲。
近年來,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緊鄰上海、江蘇的鴉鵲村,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區位,在一體化“棋盤”中下出了跨區域協同發展的“先手棋”。
西塘鎮盛產紐扣,年產各類紐扣近1000億枚,擁有從事生產和貿易的各類紐扣企業千余家,滿足了全國近50%紐扣市場的需求。依托鎮上的紐扣園區和零工市場,鴉鵲村建起了3個村級手工坊,“6070連心扣”共富工坊便是其一。自2024年10月成立以來,該工坊已累計吸納本村及周邊婦女60余人。
“別小看這小紐扣,一個月能讓我們多賺1000元哩!”“6070”共富工坊內,十指翻飛的不只有銀發阿婆,還有剛送完孩子的寶媽、毗鄰村婦女等。從灶臺邊的油鹽醬醋到工坊里的五彩繩扣,她們熟練地套繩頭、串繩扣、打葡萄結、做盤扣,展現著自己的價值。
鴉鵲村“6070連心扣”共富工坊內,銀發族在家門口做繩扣。人民網記者 郭揚攝
像張玉珍一樣從江蘇跨省來工作的,共富工坊里還有好幾位。鴉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凌杰介紹,該村積極探索跨省域共富模式,開發數字化訂單平臺,打通長三角毗鄰省市云端接單通道,建立“訂單共享、工時互認”機制,進一步拓寬了工坊覆蓋面,帶動更多村民增收。目前,該工坊已從30平方米拓展到了100平方米,手工產品產量也已突破了100萬粒,人均月增收近千元。
“錢袋”鼓起來了,“腦袋”也要跟著富起來。鴉鵲和偉明兩村通過互派干部掛職、案例互學,雙向輸出治理理念與產業模式,實現干部共育、產業共融,激活了要素流動的乘數效應。
拆除省界石墩,共用籃球館、老年活動中心,聯合舉辦籃球友誼賽、村晚展示演出、節日慶?;顒印鼐壪嘟⑷宋南嘤H,兩村將物理邊界的“阻隔符號”轉化為文體交融的“聯結紐帶”,為區域深層次融合發展奠定了情感基礎。
嘉善縣羅星街道鑫鋒村美景。人民網記者 郭揚攝
田園長出“愛樂城” 奏響鄉村變奏曲
“當一陣風吹來,風箏飛上天空……”5月4日,在嘉善縣羅星街道鑫鋒村的“音樂島”上,清風伴著花香,村民和游客們沉浸在美妙的歌聲中。正在這里舉行的桃喜青年音樂會上,一位位歌手輪番登場,用音樂賦予了鄉村新活力。
“‘五一’假期客流約2萬人,周邊江蘇和上海的游客占三成以上?!币焕锖J鄉創(嘉興)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宇洲介紹,鑫鋒村緊鄰城區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距離高速口很近,上海市中心的游客過來也只要1小時。”
白墻黛瓦,碧水盈盈,文藝范的屋舍錯落有致地點綴在兩岸……走在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鑫鋒村,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盡顯詩畫江南意蘊。
這個年輕人心中“向往的村莊”,多年前可不是這般模樣?!蚌武h原來是純農業村,村集體經濟薄弱。后來為發展經濟,村里冒出了不少小作坊,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宾武h村黨委書記陳惠雪說。
破敗的作坊、“臟亂差”的人居環境,讓村里痛定思痛,決意做出改變。
2016年,鑫鋒村開始騰退“低小散”企業。2017年,街道開工建設精密機械創業園,鑫鋒村成為“飛地抱團”項目股東之一,次年就領到了170萬元分紅。
“打造具有辨識度的美麗鄉村!”陳惠雪說,村里馬上將這筆分紅投入美麗鄉村建設、民生實事工程、村容村貌改善,并聚焦音樂元素,陸續打造了音樂島、水岸風情街、橋下音樂公園等獨具鄉村音樂特色的新場景、新業態,開展了主題音樂會、田歌音樂課堂與音樂主題研學游等,鑫鋒村的鄉村熱度不斷提升,奏響了一曲鄉村振興“變奏曲”。
鑫鋒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音樂“網紅村”。人民網記者 郭揚攝
從純農業村到野蠻生長的工業村,再到遠近聞名的音樂村,“重獲新生”的鑫鋒蹚出了一條“鄉村+景區+文旅”的共富路徑,受到年輕游客的青睞。2024年,該村舉辦了20場助農共富集市、30多場鄉村音樂會、50多場農事活動,吸引150多個現場參觀團,游客量近20萬人次。
夜幕降臨,鑫鋒村牧野營地上,村民游客圍坐在帳篷外的篝火邊。樂隊、天幕、觀眾……無數個關于音樂的夢想,在這座小村莊里肆意流淌。
“這里是江浙滬的中心,區位優勢很明顯。”2023年,牧野營地主理人范沛賦從南通來到了鑫鋒村,“環境宜人,交通方便,帶來了一大波長三角的客流,在這里創業很幸福?!?/p>
得益于音樂村的打造,村里漸漸多了一些常駐的青年創客。他們將村里租來的農房改造成音樂工坊等,既傳承了技藝,也為鑫鋒村增加了不少音樂氛圍。創客及村民自發組建的八百樂隊等經常性開展音樂會,也為村里的商戶們帶來了客流。
“鑫鋒村將以音樂為媒,吸引更多周邊城市的樂隊,不定期來村里駐唱表演。讓青年和鄉村的雙向奔赴,賦予這座音樂村更多活力?!标惢菅┱f。
系列報道:
之江封面④|浙江玉環:一座海島的崛起方程式
之江封面③丨“寶藏門診”背后的“浙江療法”
之江封面②|新春之際探義烏:“出海”新意濃
之江封面①|從一家民企的1.3萬件專利看“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