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沃野過插秧,江北麥稃便灌漿。隨著小滿節氣即將到來,江蘇各地已經漸漸步入農忙階段。在今年的農業生產當中,江蘇根據國家相關文件精神大力推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的應用場景得到拓展,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農業農村新發展,為鄉村振興創造了不竭動力。
科技賦能,繪就現代農業新圖景
無人機施肥、無人駕駛拖拉機精準作業、智慧大屏顯示各類監測數據并實時更新……在人工智能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農業領域正站在變革的關鍵風口,“無人化”農場從設想逐步變為現實,為釋放農業新質生產力帶來了無限可能,成為驅動鄉村振興、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助力。同時此類農業生產新技術已經在江蘇大地上得到廣泛運用。
連云港:智慧農業助力水稻育秧。 圖片來源/視覺江蘇
近年來,連云港市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水稻育秧工廠配套安裝智能物聯網控制系統,育秧周期從傳統生產周期25天左右縮短至20天,秧苗出芽率、存活率提高10%,節省人工成本50%以上,有效助力水稻秧苗生產實現專業化、智慧化、集中化、規?;?。
無人智能拖拉機旋耕作業。圖片來源/交匯點新聞
技術人員遠程調試無人智能拖拉機旋耕作業。圖片來源/交匯點新聞
淮安金湖縣近日投入240馬力L4級無人智能拖拉機開展農田作業。該機適配翻轉犁、重耙、整地機、打藥機及精密播種機等多元農具,通過多傳感器冗余設計實現復雜工況安全作業,24小時無人化精準耕作日效達700畝,較傳統模式效率提升3倍,萬畝農場年均可節支16萬元。其無駕駛艙智能系統突破傳統農機局限,標志著我國智能裝備邁入高階自動駕駛階段,為智慧農業規?;瘧锰峁﹦撔聦嵺`樣本。
但無論技術如何演進,科技賦能農業的終極目標始終清晰——讓每一寸土地釋放更大潛能,讓每一份耕耘收獲更多希望,讓農耕文明在數字時代綻放新的光彩。這場靜默的科技革命,正在為中國農業打開通向未來的無限可能。
產業融合,構建農文旅發展新模式
在產業融合的框架下,現代農業不再局限于田間耕作,而是通過“農業+文化+旅游”升級拓展出多元價值。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是我國枇杷種植傳統四大產區之一,種植面積已達2.9萬畝,主要分布于山區各村及魚池埂等地。其中東山白沙枇杷最為著名。
“目前東山枇杷銷售中,線上銷售占65%。雖然線下零售、批發占比在逐年下降,但旅游季帶動的枇杷銷售依然火爆,部分農戶通過民宿、農家樂直銷枇杷,利潤提升50%?!睎|山果品協會會長宋甫林介紹,依托5月旅游季活動,東山民宿入住率達92%,帶動農戶現場銷售枇杷超5萬斤。盡管產量低于去年,但市場需求旺盛,今年市場整體呈現供不應求的趨勢。
果農在進行分裝,這些枇杷將通過網絡銷往海內外。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同時,東山果品協會也在積極拓展農旅融合與產業延伸。協會正在推動“枇杷深加工”研發,計劃與食品企業合作開發枇杷膏、果脯等產品,目標將附加值提升50%以上。
太湖雪蠶桑文化園位于蘇州吳江區震澤鎮,是國內首個以蠶桑絲綢為主題的綜合性產業園,融合農業示范、科研、文化休閑與生態旅游。園區擁有2000畝桑園和4000平方米文化展廳,通過科普長廊、育蠶課堂、傳統與現代工藝展區,系統呈現蠶絲工業發展歷程。游客可深度體驗栽桑養蠶、剝繭繅絲、手工制被等非遺技藝,多維度感受千年蠶桑文化精髓。園內設有機器制綿等創新業態展示,兼具科普教育與實踐互動功能,成為展現蘇州絲綢文明的重要窗口。
據相關報道,該園區以蠶桑文化為核心的特色絲綢文化研學之旅吸引大量游客,去年全年入園游客達20萬人次,帶動周邊民宿、鄉村特色產品等銷售額高達2050萬元,成功將蠶桑文化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綠色發展,解鎖生態保護新密碼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
近年來,興化市積極推進生態河道整治提升行動,通過“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暢通、岸坡整治、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等措施,打造人水和諧的“魚米之鄉”。
今年,由太倉市東林農場專業合作社主導編制的江蘇省地方標準《生態農場“稻-羊-肥”種養循環技術規程》(DB32/T 4939—2024)正式獲批發布,為全省開展規模化種養循環農業提供示范樣板,推動提高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效率。
圖片來源/紫牛新聞
此外,東林村還緊抓試點建設契機,加快推進循環農業標準化建設,積極梳理東林生態農場“稻-羊-肥”循環種養發展模式及技術經驗,著力推動構建生態種養循環標準化體系。先后制定《免洗米》《免淘米加工設備及生產線》等多項標準,為促進蘇州地區合理調整現代農業生產結構提供支撐,對全省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的寶貴財富,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實基礎。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打造宜居宜業的典范城市。
隨著農業新質生產力在田疇沃野間加速涌動,一幅"知天而作、云端種田"的智慧農業畫卷徐徐展開。這里既有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傳承,更躍動著數字時代的創新脈搏。當北斗衛星為農機導航,當物聯網為作物把脈,江蘇正用科技密鑰打開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讓每一粒種子都飽含創新基因,讓每一寸土地都煥發數字生機,在新時代的田野上續寫著"強富美高"的農業答卷。
文/王信辰
資料來源:新華報業網、交匯點新聞、澎湃新聞、視覺江蘇、南京日報、上觀新聞、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