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遏制“為表所困”亂象,要“治表”更要治本
龍敏飛
上午發通知下午就要交,身份證號就有6種填報要求,相同信息重復填、多頭報,有的地方一年要報送的表超2200份……一段時期以來,因填表報數催生的怪象頻出,成為基層負擔中的頑瘴痼疾,飽受詬病。近年來,中央出臺系列舉措,堅決反對隨意填表報數的形式主義做法,各地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治理。(見5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
基層干部“為表所困”的現象的確客觀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使用“表格匯報”這一工作方法過多過濫,違背了基本工作規律。究其根源,是治理觀念的錯位,是形式主義作祟。部分領導干部對治理現代化存在片面認知,他們熱衷于數據的表象,習慣性將填表等同于落實工作,將填表的數量等同于治理的效能,但卻忽視了數據治理的本質。數據本應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工具,在一些地方卻異化為束縛基層手腳的枷鎖,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值得反思。
基層干部“為表所困”,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當基層需要填報的表格數不勝數,一些基層干部為了應付,只能憑經驗估報數據,讓表格價值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基層干部頻繁地應對各類表格,也擠壓了其工作時間,影響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基層治理的效能。
治理“為表所困”難題,既是為基層減負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如今,治理的方向在探索中逐漸清晰,各地涌現出的辦法也有一定借鑒價值。比如,對需要基層上報的表格統一歸口,并進行嚴格把關審核,確保填報表格的必要性;用好大數據技術,避免重復填報,推動“一表同享”等。未來,隨著信息共享的推進,后期數據應用、維護的工作量肯定會增大,加強對相關技術的升級、相關人才的培養,則是必須之舉。
數據治理現代化是大勢所趨,遏制“為表所困”亂象要“治表”更要治本。讓數據多跑路、讓干部少填表、讓群眾得實惠,才能更好實現數據治理現代化,為公眾帶來實在的技術紅利。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