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沖突吃虧后,莫迪政府秋后算賬,報復3個國家,中國也被波及,與此同時,巴基斯坦高層來華求援。那么,印度究竟采取了怎樣的報復手段?中方又應如何應對局勢變化?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經歷了一輪激烈的沖突之后,雖然表面上達成了停火協議,但這場沖突的后續影響遠未結束。最主要的,印度并不打算就此作罷,反而在停火協議簽署后,開始對幾個“站錯隊”的國家展開報復行動。
先看印度這次的“報復對象”——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在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朱砂行動”之后,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聲援巴方,他不僅贊揚巴基斯坦選擇通過對話解決問題,還強調土耳其將繼續支持巴方的和平努力。阿塞拜疆的外交部則發布聲明,譴責印度的軍事行動,并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這兩國的態度,明顯讓印度政府和民間感到了不滿。
于是,印度這次果斷采取“消費者驅動型外交”進行回擊,即以民間抵制為突破口,從經貿、旅游、教育等多個領域下手,逐步對兩國施壓。印度的貿易商聯合會率先表態,將終止與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進出口合作;一些在線旅游平臺也迅速跟進,開始提示印度游客不要前往這兩個國家。
根據印度政府的數據,每年約有30萬印度游客訪問土耳其,超過20萬人訪問阿塞拜疆。數字雖然不算驚人,但對兩個以旅游收入為支柱的國家來說也不容忽視。與此同時,在教育領域,印度也開始暫停與土耳其高校的學術合作,尼赫魯大學、賈米亞大學等多所高校已經切斷與土方的聯系;民航部門則采取了更具象征意義的動作,撤銷了土耳其企業在印度機場的服務合約。
這一系列動作說明,印度這次的做法不是一時情緒,而是有明確系統性的策略。然而分析來看,雖然印度的經濟體量和消費者市場確實龐大,但它目前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話語權仍然有限,更何況,其與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經貿聯系并不密切。
舉例來說,阿塞拜疆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間對印度的出口額不到200萬美元,即便全部切斷,也只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傷害。即使是土耳其,其對印度的出口也只占其總出口額的0.64%,從印度進口的比例更低。因此,要讓這兩個國家因為印度的抵制而調整立場,難度不小。
由此分析,印度的報復并不僅僅是為了直接給對方造成損失,更是試圖通過一種“立場表態”的方式告訴外界:誰站在巴基斯坦一邊,印度就不會放過。這種策略或許不能直接改變他國政策,但可以在輿論上制造壓力。尤其是在國內,不少印度人對此感到滿足,認為這是展現國家尊嚴的體現。
而在針對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同時,印度也將矛頭指向中國。近日,印度財政部宣布對原產于中國的二氧化鈦征收每噸460-681美元的反傾銷稅,為期5年。這一決定基于印度商工部的調查結論,稱中國產品以“低價傾銷”損害印度本土產業。
印度對中國施加經濟壓力并不罕見。在近幾年中,印方多次通過關稅、限制投資等手段試圖控制與中方的經濟往來,雖然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實際上很多時候與兩國關系緊張密切相關。
就像這次二氧化鈦加稅事件,也被一些印度輿論解讀為“對中國示強”的表現。印度方面似乎在向國內外傳達一個信號:即便面對中國這樣的經濟大國,印度也有辦法表達不滿,至于實際效果,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另一邊,面臨印度多重壓力的巴基斯坦也派人來華求援,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于5月19日緊急訪華,行程聚焦三大議題:推動印巴和平談判、深化中巴安全合作、協調應對阿富汗局勢。
最直觀的,巴基斯坦顯然希望中國在印巴后續談判中發揮調解作用,促使印度真正落實停火。畢竟,盡管印巴已達成“一槍不發”的臨時協議,但印度總理莫迪公開宣稱“未來將強烈回應任何襲擊”,局勢仍有惡化風險。同時,其也需要加強軍事合作以應對印度可能的軍備升級。
總之,這場看似結束的沖突實際上才剛剛進入延伸階段——印度的“秋后算賬”折射出其外交策略的矛盾:既想展示強硬姿態,又受限于實際影響力,對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抵制更多是情緒宣泄,對華反傾銷則難改經濟依賴的現實。
而巴基斯坦的求援行動,則凸顯中巴合作在動蕩局勢中的“壓艙石”作用。可以預見,南亞的未來,不僅取決于印度的戰略選擇,更得看中國如何以發展為導向,推動區域合作與平衡,我們只需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