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協議達成后,印度突然向爭議地區增兵,還叫囂準備好與中巴同時開戰?巴外長直飛北京,中巴有重大問題要對表!
環球網消息稱,印巴停火協議雖已達成,但印度突然宣布向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增派4000名武裝退伍軍人,擔任安全警衛,重點執行關鍵設施防護和地方協調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這批退伍軍人中435人合法持有個人武器。
雖然相比印度在該地區已駐扎的50萬大軍,4000人看似微不足道,但這一動作釋放的信號十分明確:新德里并未放棄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施壓。
此前,印度總理莫迪曾高調宣稱,此次軍事行動“為反恐斗爭設定了新標準”,暗示未來可能繼續跨境打擊巴境內目標。
當然,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并不想與巴基斯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所以最新表態中又強調停火協議“無終止期限”。
這種矛盾表態背后,是莫迪政府既要安撫國際社會,又要維持對巴強硬形象的一種“平衡”。
分析認為,印度當前經濟困境和通脹壓力使其難以承受長期沖突,但通過小規模增兵和輿論造勢,既能對內展示“勝利者”姿態,又能試探巴基斯坦底線。
然而,印度輿論場近期卻掀起一股匪夷所思的“甩鍋”浪潮。
近日,印度國防部旗下權威智庫“新德里聯合作戰研究中心”發布報告,無端指控中國在印巴沖突期間向巴基斯坦提供衛星情報和防空系統技術支持,甚至聲稱中方幫助巴軍調整衛星覆蓋范圍以監控印軍部署。
這一荒誕說法迅速被印度媒體放大,配合虛構的“擊毀巴核基地”“轟炸卡拉奇”等假新聞,試圖營造“中國代理人戰爭”的事實。
但是隨后有媒體揭穿這些所謂“戰果”實為挪用加沙沖突舊圖,讓印度輿論戰淪為國際笑柄。
諷刺的是,就在印度抹黑中國衛星的同一天,中國成功完成“一箭四星”發射,而印度自家火箭卻遭遇失敗,這一對比反而讓中國航天技術再獲全球關注。
隨后,該印度智庫的主任庫馬爾又直言不諱承認,印度所有軍事預案都基于"中巴兩線作戰"設想,直接將矛頭指向中國。
不得不說,印度這套組合拳打得挺“絲滑”,背后藏著三重算計:
一是掩蓋邊境沖突中"陣風"戰機被迅速擊落的尷尬;二是轉移國內對經濟萎靡和“印度制造”困境的不滿;三是借“中國威脅論”為軍購鋪路。
但印度顯然低估了國際社會的判斷力,中巴高層23天內5次溝通會談記錄,再次清晰的展現出了中國勸和促談的形象。
就在剛剛,巴基斯坦外長達爾的飛機再次直飛北京,這次是應中方邀請,將在19日至21日,與中國高層進行深度磋商。
據巴方媒體透露,達爾此行所為不過三件事:同步印巴沖突最新情報;商討應對印度未來可能的軍事冒險,尤其在印度可能獲得五代機后,巴方或尋求中國升級軍售;以及協調中巴阿三方反恐合作。
中國外交部明確表示,此次訪問彰顯兩國“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的特殊關系。
正如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在停火后公開表態:中國從未在巴基斯坦需要時缺席。”
這種信任源于實際行動——中國不僅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呼吁克什米爾問題和平解決,更通過瓜達爾港這個扼守波斯灣咽喉的支點,使強大的軍事存在形成對印度的戰略威懾。
正如分析人士所言,中巴聯手如同懸在印度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只要兩國保持同步,任何冒險行動都將付出沉重代價。
耐人尋味的是,印度一邊渲染“中國威脅”,一邊又自欺欺人地貶低中國武器性能,聲稱殲-10C、紅旗-9B等裝備在沖突中“表現糟糕”。
然而,現實是印度面對軍力遠遜于己的巴基斯坦尚且久攻不下,若誤判形勢與中國正面碰撞,其多年積累的發展成果恐將毀于一旦。
歷史早已證明,靠謊言和轉移矛盾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唯有通過對話才能實現南亞長治久安。
而中國作為地區穩定的關鍵力量,將繼續為和平發揮建設性作用,這一點,莫迪政府心知肚明。
未來南亞局勢或許將圍繞三個轉折點展開。
短期內,印度很可能在邊境制造小規模摩擦,既測試中巴反應,又為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泄壓”。
中期需緊盯美國是否向印度出售F-35,若成真將打破南亞空中力量平衡。
長期來看,中巴經濟走廊的安全合作可能升級為“中阿巴反恐三角”,尤其阿富汗臨時外長此次同步訪華,三國聯手打擊跨境恐怖主義的雛形已現。
說到底,這場停火背后的暗戰,本質是印度在軍事、外交和經濟的三重困局中掙扎。
莫迪既想用“可控沖突”維持強人形象,又無力承受全面對抗的代價;既眼紅中國的影響力,又不得不承認中巴“鐵桿友誼”難以撼動。
當印度還在用謊言編織“精神勝利法”時,中巴早已在實打實的合作中,為南亞局勢穩定貢獻了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