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印度總理莫迪以“辛杜爾行動”為名,針對巴基斯坦境內及巴控克什米爾的恐怖分子營地發起精確軍事打擊,回應帕哈勒加姆26名游客遭屠殺的恐怖襲擊。此行動不僅是對拉什卡爾-塔伊巴的報復,更標志著印度對巴基斯坦所謂的支持恐怖主義的戰略從“克制”轉向“升級主導”。莫迪通過高調宣傳行動的成功,重塑了印巴博弈的規則,南亞核大國間的緊張局勢已推向臨界點,戰爭風險一觸即發。
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印度發起的“辛杜爾行動”,相比2016年和2019年的有限跨境行動,規模更大、滲透更深,暴露莫迪政策的軍事自信。莫迪隨后宣稱,任何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義都將被視為“戰爭行為”,印度將以直接軍事打擊回應。徹底打破了巴基斯坦依賴核威懾,與印度都通過代理人戰爭相傷害,保持斗而不破的態勢。
面對印度的強勢,巴基斯坦以““銅墻鐵壁””行動反擊,但其無人機和導彈攻擊了印度多個軍事目標。巴基斯坦軍方和印度隨后都通過國內宣傳構建“勝利”敘事,但整個西方國家目前并不認可印度方面的戰報。現在可以看出來,莫迪政府不是不想打,而是發現與巴基斯坦持續軍事沖突打不贏。停火的脆弱性顯而易見,一旦印度在戰術層面做出調整,雙方就有可能再度大打出手
莫迪政府將“辛杜爾行動”包裝為對恐怖主義的“正義復仇”,利用行動名稱的象征意義(“辛杜爾”暗指受害者家屬的悲痛)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國內媒體大肆渲染印度軍事優勢,但強硬派批評停火是“功虧一簣”,要求更徹底的勝利。莫迪的強硬姿態為未來危機設定了高期望值,任何退讓都可能被視為軟弱,限制了外交靈活性。
“辛杜爾行動”重寫了印巴博弈的規則:印度在核紅線以下開辟了常規軍事行動的空間,迫使巴基斯坦重新評估與印度發生高烈度戰爭的風險,甚至增加核升級風險。在全球多極化背景下,美國調解能力下降,中國等大國的介入可能進一步復雜化局勢。克什米爾爭端仍是導火索,雙方均無妥協跡象,戰爭的陰云籠罩南亞。
印度之間還有一個直接的戰爭導火索:那就是印度河水協議的執行問題。按印度外長的說法,短期內印度是不會向巴基斯坦恢復這一條約的,而巴基斯坦已經說明了:這本身就是戰爭行為。
總體而言,莫迪通過“辛杜爾行動”向世界宣告,印度不再擔心巴基斯坦的核沖突風險,將以軍事主導任何挑釁,甚至都不需要拿出相應的證據。然而,這種基于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瘋狂,再加上對印軍實力的過度自信,這種高風險的升級主導策略也讓南亞陷入未知領域。印巴間的下一次危機可能不再局限于有限沖突,而是滑向全面戰爭甚至核對抗。國際社會必須正視這一新現實,采取緊急外交行動,以阻止南亞核大國間的博弈失控。
在我們理解范疇,兩個核大國之間的沖突規模是必須克制的,但現在來看莫迪政府的這次軍事行動完全突破了“紅線”。特別是在第一輪軍事打擊巴境內目標,戰斗機被擊落之后,隨后對巴基斯坦空軍基地進行在大規模打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行為。如果巴基斯坦不是一個克制的國家,這次沖突就有可能變成大規模戰爭。
而且,在沖突發生后,印度明明吃了大虧,但是莫迪和國外部長都說戰爭只是暫停。再加上,印度國內喪事喜辦,大肆慶祝印軍辛杜爾行動的戰果,將進一步推動印度教 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和民眾的對印度軍事實力的迷之自信。我們不能忘了,印度拒絕執行印度河水條約,等于是不讓巴基斯坦活,在逼著巴方通過戰爭行動保護國家的生存利益。
所以,我們不能只看這次印度在沖突中吃了虧,而是要看到莫迪政府徹底破壞了印巴之間的博弈規則,這是在挑戰一個核大國底線,可以說是非常危險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