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行政機構官網悄然修改了關于臺灣人口組成的表述,原本明確標注“以漢人為最大族群,占總人口96.4%”的內容,被替換成“2.6%為原住民族群,外來人口占1.2%,其余人口占96.2%”。這一改動看似細微,實則暗藏玄機——占臺灣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就這樣被模糊歸類為“其余人口”。消息一經披露,島內輿論瞬間炸開了鍋。國民黨“立委”陳菁徽直言,這種分類方式完全違背統計學常識,“哪有把96%的多數族群稱作‘其余’的道理?”
她尖銳指出,賴清德當局此舉分明是“去中化”走火入魔,企圖用文字游戲割裂兩岸血脈聯結。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臺當局發言人李慧芝在回應質疑時,竟聲稱此舉是為“促進族群平權”,還搬出2022年“監察委員”的建議作為擋箭牌,卻被媒體揭露該建議原文從未提及刪除“漢人”表述。這種欲蓋彌彰的解釋,反而讓更多人看清其背后的政治操弄。5月14日,國務院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當記者問及此事時,發言人陳斌華語氣嚴肅,連用“荒謬絕倫、可笑至極”八個字痛斥臺當局的行徑。
他特別強調,民進黨當局中那些屬于“其余人口”的人,“不知有何顏面面對列祖列宗”。這一質問直擊要害——如果連自己的民族身份都要抹殺,又如何在歷史長河中找到立足之地?事實上,這并非臺當局首次在族群議題上玩火。從修改教科書將中國史并入世界史,到刪除軍校課程中的《孫子兵法》,再到炒作“南島語族”攀附東南亞,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路線早已形成清晰脈絡。正如臺灣史研究會理事長戚嘉林所言,這種操作就是要削弱臺灣社會對兩岸同根同源的認知,為“臺獨”分裂鋪路。
就在臺當局忙著“去漢”的同時,其對日本的諂媚姿態卻愈發露骨。5月13日,賴清德在臺南參加八田與一紀念會時,竟宣稱臺灣與日本的關系“像家人一樣”。這種言論立即引發島內有識之士的強烈憤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數十萬臺灣同胞慘遭屠殺,“皇民化運動”試圖磨滅中華文化印記,這些歷史傷痕怎能被一句“家人”輕易抹去?
國臺辦在回應中嚴正指出,賴清德的言論是對民族尊嚴的公然踐踏,“背叛民族,令人不齒”。一個連自己歷史都不敢正視的政黨,又如何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本質上是“文化自殺”,最終只會讓臺灣在全球化浪潮中失去根基。面對臺當局的倒行逆施,在5月10日開幕的兩岸關系研討會上,中央臺辦副主任仇開明明確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事業,任何分裂行徑都無法阻擋民族復興的歷史大勢。
數據最具說服力:2024年,臺胞來大陸人次同比增長54.3%,兩岸貿易額突破2700億美元,這些實實在在的交流成果,正是民心所向的最好證明。試圖用文字游戲割裂血脈的圖謀注定失敗,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這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事實。
當臺當局在“去中國化”的歧途上越走越遠時,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開始覺醒——在臺南孔廟,自發前來祭拜的市民絡繹不絕;在臺北街頭,“尋根祭祖”的活動規模逐年擴大。這些無聲的抗議,正是對民進黨當局最有力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