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實習生 楊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近日,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5所高校的50名大學生走進中國書店,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修復技藝,感受中華傳統文化與手工技藝的魅力。
“古籍修復大體分三步,一要先配紙或染紙;二是修復書頁;第三步進行裝訂。”學生們上手修復之前,中國書店古籍修復中心古籍修復師楊弋詳細梳理了中國古籍發展源流史,講解古籍修復技藝流程和原則。
5月18日,中國書店古籍修復中心古籍修復師楊弋進行古籍修復演示。楊麗/攝
楊弋介紹,古籍破損類型基本可分為蟲蛀、鼠咬、糟朽、酸化四類。“古籍修復就像是為古籍做一場‘微型手術’,病因不同,就要選擇不同的修補方案。”
在有著20年修復經驗的楊弋手下,噴平、抹漿水、覆蓋補紙、撕余紙一系列動作如行云流水,古籍上的破損很快被找出并一一修補好。“補破的原則是先大后小,這張古籍零頁的破損比較簡單,我們只需要哪破補哪。”他邊演示邊解說,漿水的稠度、補紙的選擇、撕余紙的時機,每一個環節都關系到修復能否成功。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史專業研一學生孫煜在楊弋的幫助下修補好了書頁上的一處嚴重破損。此前,孫煜對古籍修復的印象停留于課堂上的圖文,“真正上手了我才體會到古籍修復的豐富細節和它的意義,這是依靠理論學習無法得到的。”
“古籍修復技藝這項非遺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所以我們希望讓大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古籍修復技藝的魅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書店總經理助理趙炎炎說,古籍修復技藝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書店成立72年以來,先后有五代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為博物館、圖書館、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個人修復了數以萬計的古籍。
5月18日,北京高校學生體驗古籍修復。楊麗/攝
未來,書店還將開發更多類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擴大活動覆蓋面,吸引更多人參與體驗、傳承非遺技藝。
本次活動是2025年“‘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書香行的重要活動之一。今年是北京市連續第三年啟動“‘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圍繞歷史文化活化與利用、志愿服務、“書香京城”建設等多個方面,增設“文博心航”、文化騎行等創新活動,豐富項目內涵,更好滿足師生多元文化需求。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