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陽縣劉家圪垛村一角。 康桂芳 攝
在中陽縣武家莊鎮,距縣城32公里的群山環抱中,有個村子叫劉家圪垛村。這座藏于“深閨”的古村落,因完整保存的明清古建筑群,于2019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個戶籍人口僅900余人的北方小山村,先后走出數十位高學歷人才,讓“耕讀傳家遠”的古訓照進現實。近日,記者走進這座“活著的文化村落”,探尋其文脈延續與鄉村振興的共生密碼。
文脈地標——
文學館里的鄉村文化守望
“要想了解村子的文化,我還得給你找個人——張金厚。”在村黨支部書記張耀文的帶領下,記者第一站來到老山書院,見到了作家張金厚。張金厚筆名叫“老山”,退休前是中陽縣教育局副局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退休后回到劉家圪垛村,在自家老宅上擴建修筑了老山文學館。文學館占地約600平方米,陳列著張金厚的創作手稿、獲獎證書、著作,還通過圖文展板梳理了他的文學成長軌跡。
建在村里的文學館,既是對個人創作的記錄,更是對鄉村文化的傳承。“退休后回家鄉建文學館,不只是個人展示,更想讓鄉親們知道,山里人也能長出文化的根。”張金厚說。每到周末,常有家長帶孩子參觀,孩子們趴在玻璃展柜前辨認手稿字跡的場景也讓村民們看到了文化傳承的鮮活力量。“以前覺得文學離農民很遠,現在看著娃娃們眼里的光,才明白文化就在身邊。”村黨支部書記張耀文的感慨,道出了鄉村文化復蘇的真實聲音。
古村密碼——
鐫刻在名字里的耕讀魂
劉家圪垛村,戶戶姓張。“全村姓張,為啥叫劉家圪垛?”面對記者疑問,張金厚詼諧地說:“名字沒改,是因為我們記得住過去,也容得下變遷。”這份對歷史的敬畏與包容,成為古村文化基因中獨特的注腳。
據記載,明代劉姓先民在此開村,繁衍生息時突遭大疫,族人染病后一路南遷,直至“留慈”地界瘟疫方止,遂將原村定名“劉止”,后因姓氏、地形名逐漸演化為“劉家圪垛”。漫步村中,村頭古槐旁的明代殘碑等遺跡,仍倔強保留著最初的印記。
古村的文化底蘊,更源于歷史悠久的耕讀傳統。村里老人們都知曉明末進士張蘊道的傳奇:他28歲中進士,歷任戶部主事、郎中,官至戶部侍郎;其父張文雖未入仕,卻教子有方,五個兒子皆考取貢生,長子張要左歷任離石、中陽知縣,創下“一門五貢生,父子三官吏”的佳話。村子東口,一處破敗的書院門牌匾上,“耕讀傳家”的匾額雖已褪色,卻依然醒目。近年來,這座年代久遠的張氏老宅已走出五位博士,續寫著現代傳奇。
活化新生——
從碑廊古橋到院落復興構想
如何讓沉睡的歷史文化“活”起來?
在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浪潮下,像劉家圪垛村這樣深藏文化底蘊的鄉村,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依托耕讀傳家的歷史積淀與古建遺存,古村以老山文學館為文化窗口,以“一坡一橋一廊五院”為復興藍圖,讓古老文脈與現代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在張耀文和張金厚的推動下,古村正圍繞“一坡一橋一廊五院”的文化陣地規劃展開前期籌備。
“明清石坡”,這段青石板坡道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歷經300余年踩踏,石板表面形成溫潤包漿。每到農閑時節,石坡成為“露天會客廳”:老人們坐石墩抽旱煙、講古村故事,婦女們聚在一起納鞋底、嘮家常,孩子們在石板間追逐嬉戲,留下陣陣歡笑聲。“以前覺得這是條舊石板路,現在才知道,這是老祖宗給咱們的‘文化客廳’。”
踏入村口,可見乾隆年間的單拱石橋——村民也稱“孝子橋”,這是村子的另一文化地標。這座明代單孔石拱橋雖其貌不揚,卻承載傳奇:橋體用糯米漿混合石灰砌筑,歷經四百余年風雨,至今無結構性裂縫,甚至能承受十幾噸貨車碾壓。橋頭碑刻記載,清代道光年間,村民張忠孝為方便母親就醫,變賣良田重修此橋,“孝子橋”之名由此而來。如今,橋欄上被歲月磨得發亮的凹痕,既是古人智慧的見證,也記錄著劉家圪垛村祖祖輩輩的奮斗歷程。
最動人的是“碑廊計劃”的推進——村里年輕人自發組成“尋碑隊”,開著三輪車翻山越嶺,在三溝五梁的古墓荒灘間搜尋散落古碑。只要聽老輩人提及某處有“功德碑”,年輕人就自發尋找。如今,他們已收集到60余塊明清古碑,計劃在村西頭依山建碑廊,仿照西安碑林石碑形制設計,讓這些記載村規、族訓、捐資辦學等內容的石刻,成為可觸摸的“鄉村史書”。
最令人期待的是“五大院”修復構想。村中心“進士院”計劃按縣志記載復原張蘊道故居,重現明代士大夫生活場景;隔壁“明清博士院”擬將不足半畝、走出五位博士的小院窯洞改造成陳列室,展示學術成果;“碩士院”則計劃收錄村里十幾位碩士求學經歷,展現“從窯洞到學府”的可能。此外,加上傳統窯洞院落與老山書院,未來劉家圪垛村將打造集展示、研學、書房功能于一體的五大院文化綜合體。
當年輕人主動尋碑守護歷史,當孩童在文化地標間追逐成長,傳統不再是塵封的記憶,而是激活鄉村活力的源頭活水。相信在文化賦能的道路上,這座藏在深山中的古村落,將在文化的滋養中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為傳統村落的振興之路寫下生動注腳。(記者 康桂芳)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