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復旦大學歷史系舉辦耿淡如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紀念座談會暨張廣智《衡史寸言》新書發布會、第五屆西方史學史年會。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研究機構的50多位學者參加了活動。
耿淡如(1898—1975)
耿淡如先生(1898—1975),又名耿佐軍,江蘇海門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國家關系史、西方史學史研究專家。1917年耿淡如考入復旦大學文科,后在海門中學與復旦附中任教。1929年耿淡如入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1932年歸國后,在多所大學政治系任教授。新中國成立后,耿淡如從復旦政治系轉入歷史系,專事世界中世紀史的教學工作,成績斐然。20世紀60年代初,耿淡如開始致力于西方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是中國世界史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西方史學史學科建設的奠基人。
中國西方史學史學科建設的奠基人與學術傳承者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虞云國指出,耿淡如先生在國際關系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學史等三大領域均有杰出成就。國際關系史是他早期研究的重點領域,他的許多重要論文都集中于此,為我國國際關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方史學史是耿先生中晚年著力投入的研究方向,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為后來的研究者開辟了新的道路。耿淡如先生的學術成就既是他個人才華和努力的體現,也是那個時代賦予他的使命和責任。因此,我們在評價耿先生的學術成就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學術本身,還應該將其放在更廣闊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中去考察,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孟鐘捷指出,耿淡如教授曾擔任光華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兼任過大夏大學歷史社會學系主任,后來又兼任光華大學和復旦大學兩校的政治學系主任。在民國時期,他是一位多才多藝、身兼多職的學者。前不久,孟鐘捷還在華師大檔案館找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材料,是1950年耿先生在光華大學任職時出的考題,內容涉及俄國史,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復旦大學歷史系鄒振環教授指出,衡量一位學者是否真正熱愛學術研究,要看他退休之后是否還繼續寫作,也就是說,“看誰寫到最后”。有些人在寫作時是為了晉升、加工資,但真正的歷史學家或文學家,應該至死不渝地堅持寫作。活到老,寫到老,是耿淡如先生、張廣智等優秀學者呈現給世人的學者風范。
張廣智
學科傳承,文史通融
虞云國教授指出,張廣智教授于1964年考取耿先生的研究生,改革開放后接續耿先生的學術事業。在耿先生的指導下,張廣智在復旦大學堅守了20年,從最初的獨自奮斗到后來逐漸形成一個學術團隊,使復旦大學成為中國西方史學史研究的重要重鎮。耿先生是第一代,張教授是第二代,如今第三代已經培養出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也即將嶄露頭角。張教授在教學和科研上的卓越成就,不僅繼承了耿先生的學術衣缽,更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其發揚光大,為中國西方史學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宏圖指出,張廣智老師是耿淡如先生的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研究生,在張老師的文字中,始終流淌著對恩師的感恩之情,這種情感不僅體現在對耿先生學術思想的傳承上,更體現在對學術精神的堅守和發揚上。感恩與傳承,是《衡史寸言》這本書的重要主題之一,也是我們學術界應當珍視和弘揚的寶貴品質。張老師的學術成就是我們整個學術界的寶貴財富,他的持續的學術創造力和勤奮精神,讓我們所有人都深感敬佩。從張老師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努力提升自己,為學術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衡史寸言》,張廣智 著,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教授梁民愫表示,耿淡如先生作為西方史學的開拓者,張老師作為他的首屆研究生,不僅繼承了恩師的學術衣缽,更展現出難能可貴的進取精神,將師門的精神延續下去。書中提到的“樹德坊的星光”,生動展現了張老師在學術培養上的貢獻,以及復旦師生一脈相承的治學方法。此外,張老師在書中體現出來的文史兼收、以史為主的志趣,為我們進一步拓展學術領地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1985級系友、書畫作家石建邦在發言中談到,他最感興趣的一直是口述史,常常想把許多書法家和藝術家口中提到的“野史”記錄下來。張廣智老師在書中也提到過口述史的重要性,讓他深受啟發,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張老師與前輩學者們的故事,比如他與蔡尚思老師等人的交往,這些故事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和歷史價值,希望自己能像張老師和其他前輩學者一樣,堅持寫作,說真話,記錄真實的歷史和情感。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廖梅教授認為,張廣智老師是一位真正的“兩棲學者”,不僅在史學領域深耕細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還在文學創作上大放異彩。早在20世紀90年代,張老師就率先提出了影視史學、口述史學等前沿概念,并出版了多部開創性的學術專著。如今,他又開始探索情感史學這一新興領域,始終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敏銳嗅覺和開放心態,這種精神令人敬佩。張老師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學者,更是一位擁有清澈、純粹青春心靈的智者。
虞云國教授認為,耿先生的文字冷靜而嚴謹,一板一眼;而張老師的文字細膩且充滿真情實感,讀來令人陶醉。這是他們不同的研究方向所決定的。張老師的文字不僅傳遞了學術思想,更讓讀者感受到了歷史的溫度和情感的力量。在《衡史寸言》中,張教授提到“史事難了,文事漸興”,這正是他多年來學術探索的真實寫照。
與會嘉賓合影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1978級系友、校史專家張國偉(讀史老張)動情地提到與張廣智老師的師門情誼,并表示張老師筆耕不輟,是他的寫作榜樣。張老師曾對他說過寫作甘苦與熱愛:“寫文章并非易事,即使是像我這樣寫小文章的人,也會滿頭大汗。”“張老師一直用他的行動鼓勵著我,讓我深受感動。”
淮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勇指出,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衡史寸言》堪稱“四通”之作,即中西之通、古今之通、文史之通、學脈之通,是一部集學術性與文學性于一身的著作,不僅展現了張老師的學術成就,更體現了他對史學研究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解。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分黨委書記盛曉蕾指出,《衡史寸言》中既有生活感悟,也有興之所至的妙語,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張老師對學術的孜孜以求和不斷探索的精神。如今,這些成果集結成書,是對張老師學術生涯的完美總結,也是對歲月的珍貴留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