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蔣介石,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敗退臺灣,算不得什么豪杰。
卻不知此人絕非庸庸碌碌之輩,若非遵義會議確定了以教員為核心的領導小組,結局誰負誰勝難以預料。
因此,就敗退臺灣一點而否定其全部,往往會把人物扁平化,而不識廬山真面目。
曾幾何時,他也追隨中山先生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奔走忙碌,表現出極高的理政才干。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他這一生做了許多錯事,國內他不該對我黨痛下殺手,即使后來逃到臺灣,他也不后悔自己做過此事。
另外一件事情,使他耿耿于懷。
直到晚年也不肯原諒斯大林當年的行為,認為是他欺騙了自己,導致自己成為了民族的罪人。
斯大林當年到底做了什么事情?這些事情對中華民族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一、事件起因
事情的起因要從外蒙古說起。
眾所周知,在今日的國家版圖上,外蒙古已不再屬于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
翻開歷史的一頁,尤其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卻發現外蒙與內蒙連在一起。
其赫然躺在祖國母親的懷抱,拱衛著祖國的北部邊疆。
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讓外蒙從我國的一部分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國家。
這件事與蔣介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正是因為他的妥協退讓,使得這片和內蒙雖為親兄弟的國土,卻不能同時喚親生母親一聲“媽媽”。
追本溯源才能點出問題的關鍵,自元朝開始,蒙古族是中華民族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了元朝,蒙古和漢族加速交融,經過了近百年的交流,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明朝時期雖然有短暫的對抗,但戰爭也是融合的一部分,直至清朝,融合充分完成。
漢、滿、蒙、回、藏是當時五個較大的民族,在中華民族中占據的份量極高。
此刻,位于我國的北方的沙皇俄國卻虎視眈眈,試圖擾我邊疆安寧。
康熙年間,俄國三番五次侵犯我東北邊疆。
康熙帝雄才偉略,自是不會輕易饒過對方。
經過雅克薩一戰,打服了對方,與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分了雙方的邊界。
然而,俄國侵我之心不死。
清朝末年,趁著西方列強瓜分我國之際,趁機占據了東北地區近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些內容在《璦琿條約》里有充分的體現。
后來,即使俄國覆滅,蘇聯建立,這個國家的根本利益依舊沒變。
斯大林依舊十分忌憚這位鄰居,尤其恐懼其統一和強大。
如同拿破侖所言: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但愿這頭雄獅永遠不要醒來。
但是統一和強大是這個民族的宿命,他們的人民不會任由自己的國家一直分裂和衰敗下去。
因此,二戰結束之前,他就已經想到了日后中華民族強大時的局面。
同時,也想好了應對的方法,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件事無法分出對錯,立場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不同。
斯大林認為與我國之間有綿長的國界線相連,且蘇聯東部地區發展較為薄弱。
然而,經濟發展各種原材料又幾乎全在東部,若我國派遣一支勁旅,切斷其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鐵路,蘇聯經濟必然陷入癱瘓。
因此,他想到的方法是讓外蒙獨立,且允許蘇聯在其國土上駐扎軍隊。
國民政府不是清政府,此刻的國民也不與清朝時大相徑庭。
如何讓國民政府同意成了斯大林最關心的問題?蔣介石會心甘情愿的同意嗎?
二、蔣介石的選擇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后,蔣介石曾向蘇聯求救,斯大林的意見是可以援助軍事物資,但是不會派兵幫助。
十萬熱血青年披甲上陣,以血肉之軀與侵略者殊死搏斗,成功打破了日本四個月就亡我華夏的狂妄叫囂。
然而,與準備充分的日本相比,長時間的內戰消耗使得我國與其差距極大。
必須借助外援才能快速地打敗日本,蔣介石再次向蘇聯發出求救,斯大林卻暗地里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明確表示不會幫助我國。
面對我們的艱難困苦,他選擇了視而不見,坐山觀虎斗,他在等待一個契機,等待一個逼迫我們在他擬定的條約上簽字的契機。
時間很快來到了1945年2月份,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組成的法西斯聯盟即將宣告失敗,以美國蘇聯和英國為首的三個國家為重新劃分戰后格局,達成了一系列的諒解協議。
蘇聯趁機在會議上提出,讓其出兵東北的條件很簡單,即外蒙必須保持現狀(保持獨立 ),同時,日俄戰爭中,日本在中國所取得的權益必須全部歸還蘇聯。
在我國沒有參加會議的情況下,這三個國家竟然同意了這份協約的內容。
時任外交官的宋子文看到消息后,同樣是勃然大怒,中國是戰勝國,已不再是當初的清政府,他們怎么敢這樣操作?
他即刻將這份內容電告蔣介石,等待他的進一步指示。
蔣介石的第一反應當然是拒絕,當初就是因為巴黎和會,國內掀起了一場五四運動。
他如若同意了這些條款,必將會失去民心,但是自己又需要對方的幫助,只要對方肯出兵東北,日本戰敗指日可期。
他便退而求其次,蘇聯可以駐兵外蒙,但外蒙的宗主權仍在中國。
斯大林當然不會同意,明確表現出自己的擔憂:
“萬一有一天一支軍隊通過外蒙來毀壞我西伯利亞鐵路,我們根本無法應對。”
宋子文表示道:
“中國絕對不會和蘇聯發生戰事呢?”
斯大林又說道:
“你說得是現在,統一以后呢?”
任憑宋子文怎么解釋,斯大林毫不退讓。
可出兵東北的事情又迫在眉睫,蔣介石命令人重新劃分外蒙的邊界線,可事情還未施行,前方已經拿出新出條款:
必須以現有的邊界為邊界!
蔣介石堅決地表示拒絕,表示自己永遠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舉動,直到蘇聯添上這么一條約:
永遠承認國民政府在中國的合法地位。
蘇聯和我黨有著共同的信仰,如果其不承認我黨的地位,我黨的前途堪憂啊!
蔣介石心動了,國家的土地遭殃了,外蒙成了他滿足個人私心的交易品。
這件事情遠遠沒有結束,1948年年終,蔣介石意識到自己馬上就要敗退,蘇聯根本沒有按照條約上行事,便一紙訴狀將其告向聯合國,這就是國際社會大名鼎鼎的“控蘇案”。
直到1952年,聯合國才做出最終裁決,已經敗退臺灣的他當即向國際社會宣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作廢。
但是,這份遲到的宣告已經起不了什么作用,早知如今,何必當初呢?
悔不當初的他立即聯系相關部門,在中華民國的疆域地圖上重新添上外蒙,如果你有機會到臺灣,會看到這份至今仍舊在臺灣地區使用的地圖。
唉!明明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若不是當初就極力地反對,不為了個人的私心而棄國家大義于不顧,至于落得這般模樣嗎?
當然,也有人說這是人家在臥薪嘗膽,期待有一天能夠從蘇聯的手中,重新拿回屬于自己的東西,你們覺得這個解釋合理嗎?
1、論蔣介石與中蘇外蒙古問題交涉《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2、二戰期間蔣介石對待中蘇談判的態度——以《蔣介石日記》為中心的考察《社會科學》2020年第9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