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踏入校園,第一眼望見的便是矗立在校門前的錢學森銅像?!?/p>
海淀實驗中學(以下簡稱:海實)的學生無數次經過這座錢學森銅像,提醒著他們每一天的學習都是對先輩承諾的踐行。
二十年前,全國首個中學“錢學森班”在此誕生,自此,科技創新的火種在這片沃土上燃燒,照亮了萬千學子的求知之路。
2025年,是錢學森歸國70周年,也恰逢海實“錢學森班”創建20周年。學校以錢學森“愛國、奉獻、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為引領,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品質卓越的創新教育之路。海實不僅構建了“理工文藝融合、科學人文并舉”的育人體系,更用完善的硬件設施與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為學生搭建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
作為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首批科技特色協作體成員校,海實的科學家精神滲透在多樣化實踐場景。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研學、主題班會角色扮演、科學家專題講座等,學生于實踐中激發科研熱情。二十年來,“錢學森班”碩果累累,學生成長顯著,近三年獲獎千余人次,特招率、本科率近100%,眾多優秀學子被清華、北航等名校錄取,這無疑是對海實科技教育成果的有力見證。
“以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七十年前,一艘郵輪載著錢學森穿越太平洋的驚濤駭浪,駛向闊別二十載的故土。彼時,中國百廢待興,而這位世界頂尖的空氣動力學家、火箭專家,以“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信念沖破重重阻撓,將畢生所學帶回了祖國。
他的歸來,是科技報國的壯舉,更是民族精神的豐碑。
錢學森在哈爾濱參觀軍事工程學院時,被當時的院長陳賡問到:“中國人搞火箭、導彈行不行?”錢學森回答:“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干?”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這一生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投身建設祖國的事業當中。
2025年,是錢學森歸國70周年,也恰逢海實“錢學森班”創建20周年。
2025年5月12日,海實“錢學森班”成立20周年之際,海淀實驗中學舉辦錢學森歸國70周年暨“錢學森班”弘揚科學家精神主題活動上,學校黨委書記王玉萍在講話中回顧學校創辦“錢學森班”的初心與歷程。她強調,作為全國中學首個“錢學森班”,學校始終秉承錢學森“愛國、奉獻、求實、創新”的科學家精神,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
二十年來,海實鑄就了“集大成·得智慧”的教育品牌,打造了“理工文藝融合、科學人文并舉”的育人體系。在錢學森精神的引領下,學校以“大成智慧”為內核,走出一條特色鮮明、品質卓越的創新之路。
在5月12日海實弘揚科學家精神主題活動中,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教授說:“自2005年成立以來,‘錢學森班’始終秉承錢學森‘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精神,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科學素養和家國情懷的優秀學子。實踐充分證明:以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的路徑,是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光明之路。
“以錢老的求真之心,叩問知識課堂上的每一個實驗”
2005年,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引發熱議。由此,喚起了社會對創新型人才培養問題的深切關注。創新意識的培養和開發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起點,只有具備了創新意識,才能有創新的動力。
海實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率先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二十年前,在人民科學家錢學森歸國50周年之際,在錢永剛教授與中國航天兩大集團的鼎力支持下,全國首個中學“錢學森班”于海淀實驗中學建成。
“錢學森班”學生代表高一1班的劉妙顏同學,在海實弘揚科學家精神主題活動中說:“我們將以錢老的求真之心,叩問知識課堂上的每一個追問實驗。這里的每一次探索,都是對科學沒有捷徑的致敬?!?/p>
海實的教育探索早已突破傳統課堂的邊界,將觸角延伸至更為廣闊且多元的實踐天地?!板X學森班”憑借特色課程、贊賞課堂、研學實踐、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活動,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海實曾組織學生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研學實踐。在發射現場,學生觀摩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在真實科研場景中,感受“萬無一失”的航天精神和祖國科技的強盛。發射瞬間,學生不僅記錄了那一刻的震撼,更對“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科研態度有了直觀認知。
在“錢學森歸國之路”主題班會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還原歷史場景。當“錢學森”說出“只有北平的四合院才算是我的家”時,教室陷入寂靜。通過歷史細節還原,讓學生直面科學家在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間的抉擇,理解了“祖國需要永遠是第一標準”的價值導向。
學校還邀請了錢學森弟子張德良教授開展專題講座。以“給錢學森當學生的日子”為線索,講述了錢學森先生如何親自為他們上課、講學,還原其嚴謹治學態度與家國情懷,學生從中學會了參照和反思自身的學術態度。
2023年,學校錢學森紀念館被認定為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在這所紀念館里,陳列了泛黃的照片、手稿信箋、大國重器模型等實物。學生在探訪錢學森故事的過程中,理解了“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內涵。館內新增的“空間站實時追蹤系統”,可以實現在學校就能看到空間站軌跡。當“理論奠基”與“當代實踐”發生了時空聯動,精神傳承直抵航天探索的前沿。
今年5月12日,在海實弘揚科學家精神主題活動現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與海實學子暢談科學傳承,勉勵同學們要有準備、有愛心、有夢想。“我相信年輕人會比老一代干得更好。這種崇尚科學,敢于創新的精神,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
“在海實,收到了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成長”
在海實5月12日的主題活動中,原國家航天員兼航天員教練吳杰為同學們帶來一堂生動的航天課程。吳杰老師分享了執行航天任務時的難忘經歷,并鼓勵“錢學森班”的學子們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為祖國科技事業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這份來自航天一線的精神感召,正通過海實的課程體系、實踐育人體系轉化為可觸摸的成長動能——學校以完備的軟硬件為支撐,為學子們搭建起從科學精神到創新能力的轉化橋梁。
為了更好的支持學生們的創新作為,海實配備了完善的化學、物理、生物實驗設備,滿足學生進行基礎實驗需求的科學實驗室,提供3D打印機,無人機體驗,電子顯微鏡,電影制作房等先進設備,助力學生實現創新想法的創新實驗室,以及地理、影視制作等專業教室,為學生的科技學習保駕護航。此外,學校還與科研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參觀學習、參與研究項目的機會。
海實打破學科壁壘,創新構建“海實智真”課程體系,為科技人才培養筑牢根基。該體系以“唯真、向善、崇美、淀智”為核心育人目標,全方位塑造學生的求真精神、向善品質、審美能力和智慧素養,這些都是科技人才的重要內在特質。
學校的“贊賞教育”打造了科學嚴謹、規范高效的贊賞課堂,專注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在錢學森班課程、跨學科主題課程、集團貫通培養課程等科技特色項目的支持下,推動學生深度探索科技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錢學森班提供的學科競賽、藝術素養、實驗創新、航天游學等課程,學校會專門聘請清華大學、中科院、科技大學等專家教授為學生專門授課。
三年來,學生在科技競賽中獲獎超千人次,錢學森班特招率、全校本科率近 100%,有力促進學生多元發展、成就自我。
據了解,海實近年來有多名優秀學子被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985、211名校錄取。
近年來,海實屢獲殊榮,被評為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進學校,北京市首批科技特色協作體成員校,北京市首批義務教育達標學校,海淀區首批新品牌學校,海淀區美育示范校,海淀區數學教研基地校,清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優質生源基地”校等。
在海實,學生在科學家精神的影響中成長,于求真氛圍中深耕。正如考入清華的海實校友秦士翔所言:“在海實,收到了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成長。”
編輯 | 京教君
內容來源 | 海淀實驗中學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