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能有“我想試試”的決心,“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的勇氣,突破困境,實現從小白到成熟教師的蝶變。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胡正萍 四川省彭州中學
2014年,我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憧憬,踏入了四川省彭州中學,成為一名地理教師。
11年間,我從一名初出茅廬、青澀懵懂的教學小白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成熟教師。回望這段成長歷程,恰似一首由“懵懂、啟迪、奮進”交織的成長三部曲。
懵懂:初出茅廬,茫然失措
工作之初,我一心撲在聽課、備課和上課上,每天從早到晚忙得像個陀螺。然而,當一天的工作結束,我卻發現并沒有留下太多實質性成果。如今回想起來,主要是因為當時教學經驗不足,不懂得如何將繁雜的教學事務進行精細化管理,只是一味重復、機械地做事,沒有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每次備課,我會花大量時間在資料收集上,卻沒有對這些資料進行有效篩選和整合;每次聽課,我只是簡單地記錄教學流程,卻沒有深入思考教學技巧和方法;每次上課,我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從未深入思考如何讓教學更有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樣的工作方式,不僅讓我身心俱疲,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緊接著,一個又一個現實問題如潮水般向我涌來,教學中的困難、與學生溝通的障礙、對學校教學體系的不熟悉……這一切讓我的挫敗感與日俱增,對未來的道路感到茫然無措。我不知道自己該從何處著手,該如何規劃自己的教學生涯。
那段時間,我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反復問自己“為什么選擇當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我能給學生帶來什么”,這些問題像一團亂麻緊緊纏繞著我,讓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甚至一度認為自己不適合這份神圣的職業。
啟迪:向師而行,豁然開朗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茫然和忙碌后,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必須作出改變、尋求突破。
幸運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得到了來自多方的幫助和指引。一方面,我的高中地理啟蒙老師鐘首慧精心引領我走上了正確的方向,她建議我“吃透教材,手寫上課思路,多聽同組老師的課……”另一方面,學校大力推進“結對幫扶,梯隊建設”的青藍工程,為我安排了彭州地理名師張廷榮作為我的師傅。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我開始找到教學的節奏和方法,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后來,我還有幸受到焦黎、段玉山、羅懷良等專家的點撥,他們讓我對地理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的教學方向變得更加明確。
更為關鍵的是,我可以隨時隨地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彭州中學作為一所傳統名校,匯聚了眾多名師,初中地理組更是臥虎藏龍,多位在業內享有盛譽的教師在此耕耘。從那以后,只要師傅、同組老師和我的課時間不沖突,我就會自備小板凳,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的每一堂課。
在聽課過程中,我不僅學習他們的教學內容,更注重觀察他們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互動方式以及課堂管理技巧。有時,我還會觀摩學習其他學科的示范課,從不同學科的教學中汲取靈感和營養。一學期下來,我寫了厚厚的三本聽課記錄。閑暇時間,我還花大量時間提升自己的寫字、板畫等教學基本功。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熱愛學習、善于學習,更要學會提問、勤于思考。因此,每上完一堂課,我都會深入研究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仔細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還存在不足。
同時,我主動向師傅和同組老師請教,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我還將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整理成教學反思,這樣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還為我打開了課題研究的大門。我主持了成都市青年教師專項課題《基于案例教學的初中生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研究》,同時參與多項成都市、彭州市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為了向優秀教師看齊,我相繼加入了彭州市陳小玲名師工作室和成都市王桂玉名師工作室。在兩位工作室主持人的引領下,我對地理教育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科研水平、教學能力隨之上了一個臺階。2021年,我被新疆師范大學學科教學(地理)專業錄取為碩士研究生,現已順利畢業,在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我的教學思路變得越來越清晰,教學方法也越來越明朗,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奮進:砥礪深耕,逐夢前行
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我逐漸意識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是提升個人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工作的頭幾年,哪里有賽課活動哪里就有我的身影。在備賽的過程中,我會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反復打磨每一個教學環節。比賽中我全力以赴,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學水平和風采。
通過一次次比賽,我不斷結合自身的短板,參考專家的建議,吸收他人的長處,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進行改進和優化。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多次榮獲縣、市、省、國家級說課、微課、精品課、優質課競賽一等獎。
同時,為了能給學生提供更豐富、優質的知識,并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我一直保持閱讀的習慣。我會閱讀大量有關地理教育教學的書籍、期刊,從中感受先進的教育理念,領悟經典的教學技巧,掌握最新的教研、科研理論。偶爾我也會輪換閱讀育兒類、文學類、社科類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通過大量的閱讀,我的理論素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為此在教育教學成果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多篇論文發表在各級各類學術期刊上,多次獲省市級和國家級獎項。
隨著榮譽不斷到來,我并沒有沾沾自喜,反而深感惶恐。我開始反思自己奮進的目的,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學生的成績和個人的獲獎,更應該從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自身的長遠發展去考慮。
于是,我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努力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新年時,我以愛之名給學生送上“新年寄語”,沒想到登上微博熱搜,被多家媒體爭相報道。改編的教學視頻《地理DISCO》在“騰訊視頻”播放量達1000多萬。為讓更多學生受益,我邀請學生結合地理參與編寫歌詞,極大地增加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始終懷揣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美好憧憬,同時擁有“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的堅定干勁。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成功。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能有“我想試試”的決心,“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的勇氣,突破困境,實現從小白到成熟教師的蝶變。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