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7日,韓國光州電競運動場,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出席電競產業現場座談會,當場玩了一把《英雄聯盟》(LOL)。此前,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也曾在WCG現場玩《星際爭霸》,文在寅競選總統時還制作過兩張《星際爭霸》地圖。
電競是韓國重要的國策型產業,韓國電競產業很早就很正規化了,有正規教練、營養師、分析師等一堆專業人員,并且是舉國體制,總統經常站臺打雞血,所以電競選手地位比韓國的女團地位還高。
20世紀90年代,韓國憑借先進的網絡設施,成為全球電競先驅。暴雪的《星際爭霸》推動電競職業化,催生職業選手和賽事熱潮。電視臺轉播和KeSPA的成立進一步規范行業,使電競成為主流文化。
如今,韓國在《星際爭霸》《英雄聯盟》等項目中占據統治地位,職業選手屢創佳績,鞏固了其電競強國地位。
因此其電競產業有多火,可以說在韓國的地位,差不多相當于我們的國球乒乓球,全民參與,職業選手更是明星級別的存在。別的不說,lol的選手,人家算是專業運動員待遇,拿金牌是可以免兵役的。而像Faker這種級別的選手,人氣比很多政客都高多了。
李在明直播打電競,明顯就是在拉攏年輕人,畢竟電競在韓國早已不只是游戲,而是全民參與的產業。
韓國年輕人對政治的熱情一直不算高,但提起電競,個個都能聊上幾句。李在明這波操作,明顯是想蹭電競的熱度。
之前就有保守派議員硬蹭Faker,結果被T1官方打臉,直接聲明Faker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
李在明這次直播打游戲,至少比硬蹭選手來得自然點,但效果能有多少,還得看年輕人買不買賬。
電競在韓國的影響力確實大。去年韓國電競產業規模已經超過2500億韓元,比前一年增長近8%。
但奇怪的是,這么火的行業,大部分電競俱樂部居然還在虧錢。T1去年拿了世界冠軍,收入300多億韓元,結果還是虧了120億。其他小戰隊更慘,有的收入才30億,虧損卻接近40億。這行業看著風光,實際上燒錢速度比印鈔機還快。
李在明選電競作為拉票手段,確實挺聰明。韓國年輕人對傳統政治活動興趣不大,但電競直播的觀眾可不少。
他要是真能打出點水平,說不定還能圈一波粉。但風險也不小,萬一操作太菜,反而會被網友群嘲。
之前就有議員因為游戲代練被扒出來,直接被噴到道歉。政治人物玩電競,玩得好是加分項,玩不好就是災難現場。
電競在韓國已經成了文化符號。Faker這種選手,影響力早就超出游戲圈。faker某種程度上你是可以看成韓國年輕人的門面,甚至是韓國國家的一張門面。
政客們想靠電競拉票,光擺拍沒用,得真的懂這個圈子。李在明要是平時就是個游戲迷,那這波操作還算自然。如果只是為了選票臨時抱佛腳,年輕人一眼就能看穿。
韓國電競產業的繁榮背后,其實藏著不少問題。戰隊虧損嚴重,選手和教練的待遇也不穩定。近六成教練覺得工作沒保障,收入也不高。
這種環境下,政客們光喊口號沒用,得拿出實際政策。李在明要是真想靠電競拉票,不如聊聊怎么改善選手待遇,或者推動電競行業更健康發展。光打游戲,頂多算個噱頭。
韓國電競的火爆,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年輕一代的價值觀。
他們更關注娛樂、競技,而不是傳統的政治議題。政客們想贏得他們的支持,光靠老一套不行,得找到新的溝通方式。
李在明這次嘗試,不管效果如何,至少說明他意識到了這一點。
蹭電競流量不是萬能鑰匙,但確實是塊敲門磚。用得好了,能打開年輕人的心。用不好,反而會讓人覺得虛偽。李在明這次能不能靠電競加分,還得看他是真玩家,還是臨時演員。
韓國的政治和電競,看似不搭界,其實都在爭奪同一批人的注意力——誰能真正理解韓國的年輕人,誰就能贏得韓國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