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工業的百年長河中,設計創新始終是推動行業進步的核心動力。然而,當智能化、電動化浪潮席卷全球,部分車企在追求“科技感”與“未來感”的道路上,卻陷入了炫技至上的誤區,催生出一系列備受詬病的反人類設計。
從全景天幕的“烤驗”到隱藏式門把手的“隱形危機”,這些設計不僅未能提升用戶體驗,反而成為安全隱患與使用痛點,這些設計究竟為何出現,又該如何改進呢?
全景天幕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讓全景天幕從豪華車的專屬配置迅速下沉至平民市場。
車企用藍天白云、滿天星辰的營銷話術,為消費者編織了一場浪漫的駕駛幻夢。
然而,當盛夏的烈日穿透號稱“99%隔絕紫外線”的玻璃穹頂,將車內變成移動蒸籠時,車主們才驚覺自己不過是車企成本控制的試驗品。
為了彌補電池組對車內垂直空間的侵占,車企選擇犧牲傳統天窗的換氣功能與物理遮陽簾,轉而用一塊看似通透卻毫無實用價值的玻璃,將用戶暴露在高溫與紫外線的雙重夾擊之下。
更諷刺的是,當車主不得不額外購買遮陽簾或涂抹防曬霜時,車企早已通過簡化設計降低了模具成本,還借黑科技之名收割了一波營銷紅利。這種以情緒價值掩蓋功能缺失的設計,本質上是對用戶舒適性需求的漠視。
大屏+無物理按鍵
特斯拉開創的極簡座艙風潮,讓中控大屏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標配。
然而,當空調調節、車窗升降、大燈開關等功能被深埋于多層菜單之中,甚至連方向盤后的儀表盤都被HUD抬頭顯示取代時,駕駛者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在高速行駛中,尋找一個隱藏在三級菜單中的功能,可能比完成一次緊急變道更需要專注力。
車企試圖用語音交互彌補這一缺陷,但信號盲區、方言識別失敗、車機卡頓等問題,讓“動口不動手”的承諾淪為笑談。
更危險的是,當駕駛員因操作屏幕而分心時,車禍風險正悄然攀升。這種以智能化之名剝奪用戶選擇權的設計,暴露了車企對技術成熟度的盲目自信,也折射出對安全底線的漠視。
隱藏式門把手
從特斯拉到國內新勢力,隱藏式門把手幾乎成為新能源車的身份標識。
車企宣稱其可降低0.01Cd風阻系數,換取5-10公里的續航提升,卻對低溫凍結、事故卡死等致命隱患閉口不談。
北方冬季的寒潮中,門把手結冰導致乘客被困車內的案例屢見不鮮;而在真實碰撞事故里,因門把手未彈出導致救援延遲的悲劇,更是讓“科技感”變成了催命符。
車企為追求這一微小的風阻收益,不惜犧牲用戶最基本的逃生權利,甚至將車內門把手設計為“觸控式”,進一步加劇操作難度。
工信部重新制定門把手安全標準的舉措,無疑是對這一設計亂象的當頭棒喝——當門把手在關鍵時刻成為“逃生障礙”,再低的風阻系數也不過是車企的數字游戲。
破局之道
真正的汽車設計,應是科技與人文的共舞。車企需建立用戶共創機制,通過車主收集真實反饋,將用戶痛點轉化為設計迭代方向;需回歸安全第一原則,任何創新設計必須通過極端環境測試,確保救援通道暢通無阻;需提供雙模式選擇,保留物理按鍵與智能交互的并行方案,讓用戶根據場景自主選擇。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為智能而智能”的陷阱,讓技術真正服務于人。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汽車設計的終極使命,不是制造令人驚嘆的科技展品,而是打造值得信賴的移動家園。
當車企不再沉迷于反人類設計的炫技表演,當用戶不再為華而不實的功能買單,汽車工業才能真正駛向人性化與智能化的未來。畢竟,在生命與舒適面前,任何黑科技都應讓位于最樸素的人性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