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減萬億政府開支的小目標尚未達成,特斯拉的業績瘦身卻療效顯著。馬斯克宣布告別白宮前夕,特斯拉交出史上最差季報:凈利潤暴跌71% ,汽車收入同比驟降20%,陷入實質虧損狀態。
去年,在大選中慷慨解囊的馬斯克榮膺“第一兄弟”,特斯拉在資本市場氣勢如虹,一度逼近全球汽車制造商市值總和的一半。
結果無人駕駛的Cybercab尚未落地,特斯拉率先進入無人駕駛狀態。群龍無首的一個季度里,5000億美元蒸發的市值和掉頭向下的汽車交付量,終于換來了馬斯克的浪子回頭。
特斯拉面臨的問題并非單純的銷量下滑。2022年前后,特斯拉實際上進入了一個“轉型過渡期”:汽車業務的增長會逐漸趨穩,人工智能相關業務準備接棒,讓特斯拉逐漸擺脫汽車生產商的身份,成為人工智能公司。
但和“轉型”同時出現的詞,往往是“陣痛”。
失效的金手指
2015年2月,特斯拉財報不及預期,馬斯克在電話會上勸投資機構“看長遠”:十年后,特斯拉的市值會和現在的蘋果持平[2]。
當時特斯拉市值“只有”250億美元,而蘋果剛成為首家市值突破7000億美元的科技公司。十年后,特斯拉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而且是跌下來的。
2015年,馬斯克稱特斯拉市值將在十年后達到7000億美元
如何給特斯拉估值一直是美國資本市場最復雜最深奧的問題之一,2010年特斯拉上市時,馬斯克就打定主意與燃油車企劃清界限:我們與蘋果或谷歌的距離,比與通用或福特的距離更近[1]。
按照馬斯克的規劃,伴隨電動車滲透率的提高,特斯拉會把競爭力從生產制造轉移到以自動駕駛、無人出租車、機器人為代表的軟件能力上,最終成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只是當時Model S尚未上市,自動駕駛更是八字沒一撇,馬斯克也不敢亂吹。直到2015年10月,特斯拉推送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的1.0版本,腰桿挺直了好幾倍的馬斯克拿出了準備已久的說辭:
“特斯拉既是一家硬件公司,也是一家軟件公司。很大程度上,特斯拉是一家硅谷軟件公司。”
伴隨Model Y在2020年開啟交付,S3XY四大車型的拼圖完成,特斯拉開始逐漸把重心向軟件與人工智能領域傾斜。
按照方舟基金創辦人“木頭姐”Cathie Wood的描述,特斯拉會成為一家“出行即服務(Maas)公司”,利潤來自FSD的訂閱、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等業務,給馬斯克的“零利潤賣車”完成了邏輯閉環。
此后,特斯拉試水OTA付費升級,軟件更新服務包月價9.9美元,輔助駕駛系統全面開賣,買斷價格一度高達15000美元,從“賣車”轉向“Maas”的愿景初見端倪。
同一時期,FSD芯片裝車、云端芯片D1和人形機器人相繼亮相,特斯拉的人工智能轉型大業一直有條不紊的進行,市值也水漲船高,歷史性超過了豐田。
2021年AIDay,Dojo負責人Ganesh展示D1芯片
2021年,特斯拉市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馬斯克超越貝索斯問鼎全球首富。《時代周刊》幾經研究審議,將年度人物頒給了馬總,不吝溢美之詞:
“他駕駛著一輛自己制造的汽車,不需要汽油,也幾乎不需要司機。他的手指一揮,就能引起股價暴漲或暴跌。”
方舟基金預測,2029年特斯拉近九成企業價值和收益將來自Robotaxi
但2022年后,特斯拉的估值與實際業務進展卻逐漸“脫鉤”:性感無比的人工智能路線圖撐起了公司的高估值,實際的業務進展卻被甩在了后面。
2023年的財報電話會上,馬斯克面對“股價虛高”的質疑,稱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隱含的意思是投資機構還在用汽車制造商的框架分析特斯拉。
但事實是,大部分投資機構都認可了特斯拉的人工智能屬性,并以此為特斯拉估值。反而是汽車業務的疲態與人工智能業務的落地困難,考驗著資本市場耐心的閾值。
2024年,特斯拉全年汽車交付量罕見下滑1%,營收同比增長僅1%,暴露了特斯拉從汽車到人工智能轉型中的階段性難題:
機器人和自動駕駛尚在早期階段,但車已經快賣不動了。
這個問題被華爾街日報毫不留情的點破[7]:馬斯克眼里只有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但賣車才是他實現高科技夢想的提款機,也是他的首要任務。
難產的下一個Model Y
2023年,Model Y超越卡羅拉和RAV4成為全球最暢銷車型,狂賣122萬輛。2024年,Model Y蟬聯全球銷冠,但銷量整整少了13萬輛。
對于一個2019年發布的車型來說,Model Y在每三天就有一款新車上市的新能源市場展露疲態,算得上正常的市場現象。特斯拉對此并非毫無準備,但兩款車型的意外打亂了既定的預期:
高開低走的Cybertruck和幾經跳票的Model 2/Q。
馬斯克在2017年就有了生產皮卡的想法,還專門買了一臺雪佛蘭Silverado擺在設計中心。對特斯拉來說,皮卡車型其實是個非常務實的商業決策。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皮卡市場,2024年美國最暢銷的前十大車型中,有四款皮卡車型,分別是GMC Sierra、Ram Pickup、雪佛蘭 Silverado、福特 F系列,合計銷量200萬輛出頭。
假設Cybertruck能切走10%到20%的銷量,也對應著20到40萬的交付量,潛在市場空間相當可觀。作為對比,Model Y去年在美國的交付量是37萬輛。
雪佛蘭Silverado(上)和特斯拉Cybertruck
但過于前衛的設計和復雜的生產工藝,間接導致Cybertruck量產計劃一波三折,兩年跳票四次。2023年開啟交付時,馬斯克曾表示Cybertruck“訂單爆了”:預定量超過百萬,但年產能只能提升到25萬輛。
結合跟蹤機構數據,Cybertruck截至2023年9月的預訂量突破200萬[4],特斯拉需要數年來消化存量訂單。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訂單最終的轉化率只有大約2%,從“產能不夠用”變成了“確實沒人買”。
今年一季度,Cybertruck銷量暴跌至6406輛。因為需求不足,工廠員工陸續調崗到Model Y的生產線[5]。
相比拉了大跨的Cybertruck,久聞其聲不見其蹤的“2.5萬美元平價車型”,命運則更加多舛。
被稱為“Model 2/Q”的平價車型在2020年第一次公開,在特斯拉第一屆也是迄今唯一一屆“電池日”上,馬斯克在現場攤了兩張大餅:一是自產4680電池,降低電池成本;二是三年內推出2.5萬美元的新車。
這兩個目標其實互為表里:由于電池占據了電動車近40%的成本,在馬斯克看來,只有通過4680電池量產壓縮電池成本,才能順利把新車定價壓低到2.5萬美元。
從更長遠的周期看,汽車是提供軟件服務的載體,銷量是靠軟件賺錢的基礎,Model 2/Q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電池日上首次露面的2.5萬美元車型
4680電池一波三折,最終超時半年順利量產。然而,2.5萬美元的Model 2/Q連一頁PPT都沒有,發布時間一直“大約在明年”,甚至一度傳出項目取消的傳聞。
在特斯拉的規劃中,如果Cybertruck和Model 2/Q都能實現既定目標,接過Model Y的走量任務,那么汽車業務可以持續不斷的為人工智能業務輸血。
但由于兩款車型接連掉鏈子,特斯拉95%的銷量依然由顯露疲態的Model 3/Y貢獻。
尤為遺憾的是,假設Model 2/Q能按規劃在2023年之前推出,其定價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時至今日,同樣價格區間里的“中國版Model 2/Q”琳瑯滿目,在價格戰的硝煙里殺的你死我活。
同時,特斯拉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也在加深。2024年,中國是特斯拉銷量唯一正增長的市場,但其份額從2021年一季度15.8%降至今年同期5.6%[6]。作為對比,比亞迪的市占率連續三年超過3成,獨孤求敗。
恰恰在這個汽車和AI青黃不接的過渡期里,馬斯克去搞政治了。面對投資機構對自己精力分配的質疑,馬總的回應堪稱高情商典范:
“有時候我和特斯拉某些管理層不怎么交流,因為他們的工作真得很棒。”
畫餅仙人的滑鐵盧
從2022年開始,馬斯克就在各種場合積極吹風,不斷剝離特斯拉“汽車制造”屬性,用“人工智能”元素取而代之。
最直接的證據是,當馬斯克表示“我是個大忙人”,因此未啟動廉價車型開發時,Robotaxi已經赫然陳列在待辦清單里。3/Y改款速度穩如老太,人形機器人Optimus卻能一年迭代兩次。
但如前文所述,由于Cybertruck和Model 2/Q未能如期接過Model 3/Y的增長接力棒,迫使人工智能業務的落地速度必須加快。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耐心也在經受越來越大的考驗。Spear Invest首席投資官Ivana Delevska的話就很有代表性:“特斯拉一直未能兌現完全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的承諾,而這些已經蘊含在特斯拉的估值中。”
作為馬斯克的頭號腦殘粉,木頭姐雖然在新報告中繼續唱多特斯拉,給出了2600美元的目標價,但也罕見加入“防杠聲明”:若沒有自動駕駛,特斯拉目標價將縮水到350美元。
方舟投資2024年報告內容
但特斯拉的諸多人工智能業務,要么還在投入階段,要么落地尚早,主打一個急不得。
去年,馬斯克表示將在AI方面繼續投入100億美元,還加了一句“任何不進行如此大規模投資的公司都將無法競爭”。
人形機器人也是馬斯克重點鼓吹的戰略方向,按照馬斯克在去年股東大會的說法,Optimus未來要占據10%的市場份額,也就是大約1億臺的出貨量。
但按照大摩預測,人形機器人達到10億臺的市場規模,要等到2050年。凱恩斯那句“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含金量還在提高。
自動駕駛是特斯拉唯一進展穩定的版塊。2021年,特斯拉實現了從芯片到算法的全面“自主可控”,同一時期,“蔚小理”剛剛結束Mobileye一顆芯片打包一切的外包時代,轉移到英偉達的GPU初嘗算法自研。
三年后的今天,輔助駕駛不再稀有,在平權的口號聲中大有電動車標配的趨勢。有了這個背景,便不難理解FSD加急入華,Cybercab提前營業的原因了。
從電動車、自動駕駛到Robotaxi和人形機器人,特斯拉的戰略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在今天就開始做明天的事情。
只是對馬斯克來說,當下的這個夜晚似乎格外的難熬。
參考資料
[1] Tesla CEO to investors: We're like Google or Apple,CNET
[2] Elon Musk's 'insane' call: Tesla worth $700 billion,CNN
[3] 馬斯克傳,沃爾特·艾薩克森
[4] Tesla Cybertruck Pre-Orders Surpass 2 Million,Tesmanian
[5] Tesla drops Cybertruck production targets and moves some workers off the line,BusinessInsider
[6] 2025年3月零售銷量排名快報,乘聯會
[7] Elon Musk Needs Cheaper Teslas to Pay for Everything Else He Want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8] Why Tesla isn’t the AI powerhouse Musk says it is,Forbes
編輯:李墨天
責任編輯:徐珊珊
封面圖片來自Shotde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