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左右,工信部三次出手,圍繞汽車安全進行整頓,涉及電池、輔助駕駛、隱藏式門把手。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政策“鐵拳”開始收緊。
4月3日,工信部發布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新國標,首次將“不起火、不爆炸”從企業技術儲備上升為強制性要求。這項被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將于明年7月1日起實施。
4月16日,工信部組織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強調《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要求,汽車企業被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禁用“自動駕駛”“自主駕駛”“高階智駕”等表述,智駕急踩“剎車”。
5月8日,工信部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擬增加機械或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要求,矛頭直指隱藏式門把手在極端情況下的可靠性問題。
一鍵三連!野蠻生長帶來的諸多亂象終于開始了全面清理。
“未來感”成了“現實坑”
隱藏式門把手憑借美觀、科技感強等優勢,成為新能源汽車設計的標志性符號。但在實際應用中,隱藏式門把手不僅面臨“車門不好開”的爭議,安全性引發的事故也成為關注焦點。
不少用戶表示一遇到隱藏式門把手,整個人都懵了——不會上車也不會下車,甚至戲謔“開門像拆炸彈”。而駕車司機不得不扮演“推廣大使”,進行現實教學,“按一下這個按鈕”“用力摳一下那個位置”……雙方徒增了煩惱。
隱藏式門把手也隱藏著諸多風險。比如,去年4月,山西一輛問界M7(參數丨圖片)追尾起火,全車斷電后,電子把手瞬間“罷工”,施救者不得不破窗撬門;今年3月,小米SU7高速碰撞后,車門被指鎖死,同樣引發熱議;南方頻發暴雨天氣,有品牌車輛涉水后電路短路,電子門把手失效導致乘客無法脫險,等等。
“隱藏式”還鬧出了不少啼笑皆非的事兒。比如,有北方車主冬天停了一晚,第二天門把手直接被凍住,不得不采用開水澆淋的方式才得進入。還有車主稱,一不小心誤觸了感應區就會被夾傷了手,隱藏式讓人“傷不起”。
相比傳統汽車設計中外露式門把手,隱藏式設計更具未來感。外露式門把手是通過機械結構杠桿原理實現車門開閉,是功能優先的產物。但在新能源時代,受科技極簡設計趨勢影響,隱藏式門把手不僅令外觀更具流線型,而且消除了凸起結構大大降低了風阻。
當然,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車想要與傳統燃油車區隔開來,從沒有“鼻子”的前臉造型到消除機械結構的門把手,本質上是為了刷“存在感”,營造未來座艙的視覺沖擊。
但在酷炫設計的背后,也漸漸暴露出問題。隱藏式門把手采用電動彈出機構,過度依賴電子控制系統,日常使用并無大礙,一遇到低溫、高濕等極端復雜環境,就會突然“失靈”,出現意想不到的危險。不少車主也自我調侃,開新能源車要經歷找暗門、摸機關、防夾手“三關”考驗。
安全與美學并非零和博弈
隱藏式門把手為什么成了第一個整治對象?
在應用過程中,隱藏式車門把手暴露出諸多不容忽視的隱患,嚴重威脅到駕乘安全。比如強度不足、控制邏輯潛在安全風險、識別操作難(隱蔽無標志)、斷電失效、夾手等。而這些問題還帶來了逃生與救援的潛在風險,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斷電現象使電動式外門把手、電動式車門內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礙;隱藏式車門把手通常隱蔽無明顯標志,在緊急情況下,無論是車內人員自救,還是外部救援人員施救,都難以快速準確識別操作,延誤寶貴救援時機;此外,其復雜的結構和較多的電子元件,使得故障率較高,維修成本也大幅增加。
今年5月,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一場直播中“怒懟”了隱藏式門把手,“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電打不開”“隱藏把手的唯一作用就是減少風阻,風阻確實有可能減少了一點,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承認隱藏式門把手設計在用戶體驗上存在不足,他表示,“初衷是為了優化風阻和造型。我們正在研發極端情況下更好開的門把手,重點解決低溫冰凍和電路故障等場景可靠性問題。”
工信部新規將重點強化門把手的安全邏輯,比如增加機械或者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要求;防止車門把手的誤作用,從而降低翻滾、墜落事故中乘員的跌落風險;規范隱藏式車門內把手、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安全標志,從而降低乘員緊急情況下的逃生難度;保證車門把手的結構強度,防止事故發生后門鎖操縱機構功能喪失。
時尚優先還是功能優先?隱藏式門把手的爭議,本質上是汽車工具屬性與玩具屬性的一次對弈。如今的汽車已從純粹的機械產品轉為提供情緒價值的智能終端。如何筑牢安全底座又滿足情感體驗?車企必須在炫技與實用、創新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也是行業必須直面野蠻生長帶來的諸多亂象。
車企也開始探索改良方案。比如,采用半隱藏式設計,保留流線造型的同時提供物理抓握點;為電動門添加語音提示功能,降低操作認知門檻;增設熒光應急拉環,通過顏色對比強化識別性,等等。
用正確方式解鎖“創新”
其實,新能源汽車上有不少花哨設計常被人吐槽。
比如,半幅方向盤優點是開車時視野開闊,車輪偏轉角度更大,轉向快速且精確,原本賽車上的這項設計,被“移植”到普通家用車上,用起來顯得有些別扭。動作干脆的“老司機”可能很快就能適應,但對于“新手小白”來說就潛藏禍端,一不小心“抓空”方向盤,后果不堪設想。
全景天幕也是新能源汽車的一大賣點,開闊的視野和浪漫的氛圍打動了不少人。然而,炎炎夏日,玻璃物理隔熱防曬的效果比較差,進入車內仿佛置身“蒸籠”,而且有車主抱怨,要穿戴全套防曬裝備才敢上路。
智能化是當下汽車的最大賣點,為了強調科技感,越來越多的車企取消了物理按鍵,轉而將各種功能按鍵集成到中控大屏中。原本只需輕輕轉動一下按鈕就能實現的簡單操作,如今變成要通過屏幕進入二級子目錄才能找到觸控鍵,雖然可以用語音識別控制來幫忙,但如果遇上死機、卡頓等故障,車輛就很容易“趴窩”或者令一些功能無法得以實現。此前就有過威馬、極越等品牌車輛,因資金鏈問題導致系統缺少云端后續運維,造成車機“死機”等情況,使用中的車主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卻是束手無策。
隨著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變革浪潮的到來,為了提升產品的辨識度與高級感,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開始通過設計的標新立異來吸引消費者關注,將設計的“好看”凌駕于功能的“好用”之上。今年4月工信部開始了“鐵拳”出擊,對行業不斷涌現的亂象出手整頓。從提高動力電池技術要求,到智駕夸大宣傳被“叫停”,再到隱形式門把手推出新國標,一鍵三連,強調汽車安全是基礎是邊界。
新版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首次將動力電池在一些場景中“不起火、不爆炸”列為強制性要求,徹底終結了行業對熱失控風險的僥幸心理。同時,新版發布也標志著動力電池安全進入“零容忍”時代,新增了電池底部撞擊測試、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熱擴散測試等試驗項目。
針對“智駕亂象”,工信部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公告》,其中明確規定車企需停止使用“自動駕駛”“智駕”等模糊表述,統一采用“輔助駕駛”或“智駕等級+輔助駕駛”的命名方式。
也有越來越多車企開始意識到,保留必要的實體按鍵更人性化。針對“消失的物理按鍵”,大眾設計總監安迪亞斯·明特預言,實體按鍵將回歸且會一直存在下去。
追求美學的創新,本質上是服務于用戶體驗的,真正的設計大師絕對不會讓美與實用性、安全性對立,如果真的產生沖突,也應該是前者讓位于后者。盲目追求所謂的“高級感”,是有悖于“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例如駕駛輔助功能模糊了技術本質、回避了功能局限,被車企包裝成“完美的智能駕駛方案”,迅速占領了用戶心智。這也直接導致誤用、濫用風險,出現“越用越大膽”的情況。
接下來,我們也期待更多標準的出臺,用正確方式解鎖各種“創新”。
愛點評
只有業內諸多亂象得到重視,法規逐步完善,安全至上才能真正被車企重視。工信部新規通過規范宣傳用語、強化技術驗證、明確責任劃分等措施,有助于進一步遏制車企的浮夸宣傳。從一個門把手的清理開始,期待越來越多創新功能能多考量一下安全性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