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的上海徐家匯,摩天大樓與歷史遺跡交相輝映。這片因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而得名的土地不僅是現代都市的縮影,更承載著四百多年前“睜眼看世界”的精神基因。
晚明時期的徐家匯,只是上海縣郊區的一個普通村落,并不起眼。直至明朝末年,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在此建農莊別業,逝世后又安葬于此,其后輩為其筑廬守墓,這里才逐漸為世人所知。
上海徐匯區光啟公園。/本文未標注圖片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上海徐匯”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明末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他翻譯了《幾何原本》,系統引入歐洲數學體系,主持編修《崇禎歷書》,融合中西天文歷法,提升農業與航海精度。他歷時三十年編撰了《農政全書》,推廣高產農作物、應對饑荒,深懷報國熱忱,學以致用,是后世“科學救國”的思想先聲。
5月14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虹口區委宣傳部、上海廣播電視臺協辦的“家國萬里 時光故事會”上海市弘揚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主題活動,在位于蘇州河畔的上海郵政博物館啟幕。多組受邀家庭陸續登臺,現場講述屬于他們那些跨越年代的家風故事,表達家國情懷。
徐光啟的第13代孫徐德培現場講述。/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攝
在活動現場,徐光啟的第十三代孫徐德培帶來了家風傳家寶甘薯,通過徐光啟引種甘薯,賑濟災禍的故事,講述徐光啟“學以致用,報效國家”的家國情懷。就在同一天,徐光啟的第十三代孫徐承熙啟程飛往意大利,秉承先祖徐光啟“中西會通”的志向,與利瑪竇的后裔再續友誼。
活動前,徐德培和徐承熙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采訪,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眼中的徐光啟,以及后世對徐光啟家訓家風家教的傳承。
甘薯里的家國
甘薯原產于中美洲,后傳播至東南亞各國。明萬歷二十一年,即公元1593年,一位來自福建長樂的商人,從菲律賓引進了甘薯,在福建種植。
上海的甘薯是徐光啟從福建引種來的。徐光啟在返鄉為其父守制期間(1607~1610年),時值江南災荒不斷,災民無以果腹,于是他四處打聽,開始引種高產農作物,其中最推崇的就是甘薯。徐光啟在種植甘薯時,還寫過一篇《甘薯疏》,說甘薯有十二個優點:產量高,一畝可收數十石;色白味甘;易于種植;可代替米谷;可以釀酒;生熟可食;可以切片曬干貯藏……
在活動現場,徐德培講述,“直到今天,甘薯還是大多數人餐桌上的???。先祖徐光啟不僅僅是個學問家,更是一個心系蒼生、胸懷家國的實踐家。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甘薯,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就是我們家族最好的傳家寶。”
后來,徐光啟還將積累多年的農業資料系統地進行增廣、審訂、批點、編排,寫成著名的《農政全書》,成為我國古代農業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啊掇r政全書》這本書不單是農書,里面還有許多政要方面的內容,就是比如說這個國家要怎么愛民,要怎么克服荒年,他做了很多論述,細致到什么野草可以吃,什么樹皮可以吃,什么泥土可以吃,而且他還不是單純根據典籍記載,而是自己親口嘗試以后才記載,一般人很難做到,他真正做到了憂國憂民。”說起先祖徐光啟的故事,徐承熙感觸頗深。
在上海徐光啟紀念館內的《農政全書》
徐德培和徐承熙兩位后人,對徐光啟的大量研究成果充滿了敬意與傳承。他們提到,徐光啟不僅在政治、數學、軍事等領域有著卓越貢獻,更是一位深具人文關懷的農業實踐者。在他的推動下,甘薯這一外來作物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成為了救荒的重要糧食來源,其影響力跨越了數百年,直至今日依然可見。
徐德培補充道:“先祖徐光啟深知‘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他引進甘薯并大力推廣,實際上是在為國家的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那個時代,這樣的遠見卓識實屬難得。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親自下田實踐,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知行合一’的真諦。
從家訓到城市的精神共生
徐德培與徐承熙兩位后人,都已年過七旬,對徐光啟的故事各有詮釋,卻延續著同一份精神血脈。
徐德培在退休前曾是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的研究員,徐承熙退休前從事人力資源工作,二人以不同維度詮釋了徐氏家族“經世致用、報效國家”的百年家訓。
徐承熙講述,徐氏后人一直牢記先祖“經世致用、報效國家”的家訓,追隨先祖家風,后代大多為醫生和教師。徐承熙的爺爺自小學醫,后來成為上海名醫,以治療白喉,傷寒等病癥見長,懸壺濟世,為民解憂。徐承熙的父親、大姐和三姐都是老師,二姐是一名藥劑師,都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踐行著“學以致用,報效國家”的家訓。
徐承熙父親在上世紀50年代,和族里其他子侄輩協商后,決定將徐光啟墓地以及周圍的土地、祠堂等祖傳文物古跡捐獻給國家,將自己居住的土地用作公私合營的場地。
1962年,徐承熙父親又將世代保存著的徐氏家譜等捐獻給國家,保存在上海市徐匯區光啟公園里的徐光啟紀念館。
上海徐匯區徐光啟紀念館
徐光啟還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根據意大利人利瑪竇的口述,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是我國最早翻譯出版的西方科學書籍。
現在數學課本上耳熟能詳的數學術語“點、線、直線、曲線、平行線、角、直角、銳角、三角形、四邊形”,都是徐光啟在四百年前定下來的,不但在我國沿用至今,而且還影響到日本、朝鮮。
徐德培講述,父親徐百康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知名法語教授,同時也是翻譯家,語言學家、資深法律專家,父親從小對自己非常嚴格,非常注重家教,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中西會通”不僅翻譯了很多法國文學作品,還翻譯或介紹了一些法律書籍,在法語研究、法語教學、法語翻譯以及法學研究領域都有所建樹。尤其是在法語語音方面,為中國法語教學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的譯著有《比較法導論》《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安托瓦內特》《馬利尤斯》,專著和編著有《簡明法語語法》《簡明法語語音》《法語:進修班》等。
除了徐氏后人的不懈傳承,上海這座歷史名城也在默默接力,續寫著文化的輝煌。徐家匯有一座光啟公園,還有一所光啟小學。每年,徐匯區都會在光啟公園精心策劃并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弘揚傳承光啟精神;而在光啟小學,種植甘薯更是被納入課外實踐課程,讓學生們傳承徐光啟的“學以致用,報效國家”。
四百年間,徐家匯成為世界會客廳,徐光啟的開放精神早已融入上海的城市血脈。在“家國萬里 時光故事會”上,徐光啟、黃炎培等名人后代分享先輩精神;航空等領域的家庭展現了幾代人投身國家建設的奉獻精神;新上海人、外國友人及海歸家庭也分享了他們在滬安家立業的故事,體現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品格。
這場“時光故事會”不僅是一次家風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關于傳承與創新的對話。從歷史名人的家訓到普通家庭的堅守,從傳統文化的守護到現代都市的融合,上海正以家庭文明建設為紐帶,凝聚城市精神,書寫新時代的家國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