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張力異常是神經系統疾病或運動系統損傷后的常見問題,表現為肌肉在靜息或運動時產生的非自主性、持續性收縮。高肌張力不僅限制關節活動范圍、影響運動功能,還可能導致疼痛、攣縮等繼發性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肌張力的定義與分類
1.痙攣性肌張力增高:最常見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如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等),表現為速度依賴性的牽張反射亢進,伴隨腱反射活躍或亢進、陣攣及病理反射陽性。這類肌張力在快速被動活動時阻力明顯增大,慢速活動時阻力相對較小,呈現出"折刀樣"特征。
2.強直性肌張力增高:常見于錐體外系疾病(如帕金森病),表現為主動肌與拮抗肌同時持續性收縮,被動運動時各方向阻力均勻,類似彎曲鉛管的感覺("鉛管樣強直"),若伴有震顫則呈現"齒輪樣強直"。
3.肌張力障礙:表現為肌肉不自主、持續性收縮引起的扭曲、重復運動或異常姿勢,常見于局灶性肌張力障礙或全身性肌張力障礙疾病。4.肌張力減低:見于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小腦病變或肌肉疾病,表現為肌肉松弛、被動活動阻力減小、關節活動范圍過大。
肌張力增高的病理機制
1. 牽張反射亢進 :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后,失去對脊髓α運動神經元的抑制性控制,導致肌梭敏感性增高,輕微牽拉即可引發強烈收縮反應。
2. 脊髓中間神經元功能紊亂 :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如Renshaw細胞)功能受損,使運動神經元過度活躍。
3. 肌肉結構改變 :長期肌張力增高可導致肌肉纖維化、肌原纖維排列紊亂、膠原沉積增加等繼發性改變。
4. 神經可塑性異常 :大腦重組過程中出現異常連接,加重了運動控制的失調。
抗痙攣體位的擺放原則
正確的體位擺放是降低肌張力的基礎干預措施,24小時管理尤為重要。基本原則包括:
1. 對稱性維持 :保持頭頸、軀干和骨盆的中線對稱,避免異常姿勢模式固化。
2. 關節保護 :將患肢置于生物力學有利位置,避免壓迫和過度牽拉。
3. 感覺輸入 :通過接觸面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促進正常運動模式的輸入。
4. 舒適度保障 :確保患者無疼痛,可耐受長時間維持。
抗痙攣體位設計
上肢關鍵肌肉的牽伸技術
1. 肩內收肌群(胸大肌、背闊肌) :
? 患者仰臥,治療師一手固定肩胛骨,另一手將上肢緩慢外展至90-100°,保持30秒
? 注意避免肩關節前脫位風險
2. 肘屈肌群(肱二頭肌、肱肌) :
? 前臂完全旋后位下被動伸展肘關節至完全范圍
? 可結合肩外展位增加牽伸強度
3. 前臂旋前肌群(旋前圓肌、旋前方肌) :
? 肘屈曲90°固定,被動旋后至最大范圍 。
4. 腕指屈肌群 :
? 伸展腕關節同時伸直手指和拇指,注意保持掌指關節伸展 。
? 可借助治療師的手或矯形器維持牽伸 。
下肢關鍵肌肉的牽伸技術
1. 髖內收肌群 :
? 仰臥位雙下肢外展,或側臥位上方髖關節外展 。
? 注意避免粗暴牽拉導致內收肌群損傷 。
2. 膝屈肌群(腘繩肌) :
? 髖關節保持90°屈曲,緩慢伸展膝關節至最大范圍 。
? 骨盆保持中立位,防止代償性后傾 。
3. 踝跖屈肌群(腓腸肌、比目魚肌) :
? 膝關節伸展位牽伸腓腸肌,屈曲位牽伸比目魚肌 。
? 保持跟骨中立位,避免跟骨外翻 。
牽伸治療的劑量參數
? 強度 :以患者可耐受的無痛范圍為限,避免引發牽張反射 。
? 持續時間 :每次靜態保持30-60秒,研究顯示長于30秒的保持時間效果更佳 。
? 頻率 :每塊肌肉重復3-5次,每日進行 。
聲明:來源于漯河市中心醫院康復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