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席教授、民意與輿情調查研究中心主任鐘楊團隊,今天上午發布《2025年中國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調查報告》。整體而言,民眾對于我國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處于較高水平,近75%的受訪民眾給出了積極評價。上海的滿意度數據亮眼,基本公共服務整體滿意度在35個城市中排名第三(并列),且多項指標排名第一。
此項調查的評價體系包括“基本公共服務”與“政府工作效能”兩個維度,涵蓋了近20項評價指標。今年3月至4月,上海交大民意與輿情調查研究中心對全國35個主要城市的居民進行了線上分層隨機抽樣調查,每個城市抽取100個樣本,并根據當地“七普”人口數據設置了樣本的年齡和性別配額,以保證樣本結構與當地人口結構基本一致。
報告顯示,民眾對于“政府工作效能”維度的多項指標給出了比較高的滿意度,且提升明顯。具體來看,以滿分為10分為例,受訪者給出8分以上的評價比例包括“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民參與情況”(75.86%)、“公職人員服務態度”(75.71%)、“公共政策對公民意見的吸納程度”(75.31%)、 “公共信息獲取的便利程度”(74.83%)、“公職人員辦事效率”(72.09%),其中僅有“政府公開開支情況”的滿意度略低,為66.23%。“政府工作效能”滿意度的一個重要支撐是“政府信任度”,78.63%的受訪者對于所在城市市政府的信任度給出了正面評價,同樣處于較高水平。
近年來上海在“超大城市治理路徑”上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精細化治理”“一網通辦”“人民城市理念”等多個極具上海特色的城市治理標簽,形成了諸多寶貴的經驗。特別是在“政府工作效能”維度中的“公職人員辦事效率”“公職人員服務態度”“公共信息獲取的便利程度”“政府公開開支情況”“公共政策對公民意見的吸納程度”“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民參與情況”等所有六個指標中,上海均排名第一。
鐘楊介紹,本次調研也發現了目前城市公共服務中亟待補齊的短板。一個是“硬性資源供給與軟性人文價值融入”的失衡。近年來從空間規劃到設施配套、從人員配備到智慧加持,國家對于城市公共服務的資源供給持續豐富,但是,“以人民為中心”所強調的人文關懷的價值理念,正面臨數字化治理帶來的新挑戰。另一個是“區域間發展”的失衡問題。我國區域間公共服務的居民滿意度仍存在較大差異,這也是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因此,地方政府除了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從實際出發,基于自身的資源條件,精準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原標題:《我國城市公共服務收獲高滿意度,上海表現很亮眼》
欄目編輯:王蕾 圖片來源:王蔚 攝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