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 陳一帆 黃凱瑩 鄒雨沁
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增強,近年來餐飲界刮起了一股“萬物皆可配中藥”的養生風潮。傳統中藥材大膽跨界,成為奶茶、咖啡、面包、冰淇淋里的新寵,在線上線下“圈粉”了大批年輕消費者,更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打卡”熱潮。
中藥餐飲火熱“出圈”的同時,如何平衡好傳統與創新、兼顧專業性和適配度,從一時的“網紅”現象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長紅”產業,仍然需要一些“冷思考”。
中藥餐飲“圈粉”年輕人
從阿膠奶茶、羅漢果拿鐵等飲品,到茯苓桂花發糕、枸杞原漿面包等糕點,再到當歸牛肉、黃精燒青筍等藥膳……近年來,中藥餐飲成為消費市場的寵兒,在年輕群體中風靡起來。
在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職工食堂內,中藥奶茶、咖啡等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嘗鮮。隨著氣溫升高,主打清熱祛暑的清荷悠夏奶茶,成為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
中藥奶茶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嘗鮮。記者 陳一帆 攝
“醫院以‘藥食同源’為核心理念,將傳統中藥與現代茶飲相結合,并根據季節特點調制不同的產品。”該醫院營養科主任江濤說,這些茶飲經過多次試制,以牛奶為底料,加入合理配比的中藥材,還特別兼顧了口感。
除醫療機構外,眾多中藥茶飲養生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記者在南寧市一家飲品店看到,菜單上有中藥奶茶、茶飲、檸檬茶等飲品20多款,不少飲品標注“已售罄”。
“這些茶飲的配方均由本地一家中醫院治未病中心監制,并依據季節變化、人體需求和藥材特性進行調配。”該飲品店經理韋春說,半個月店鋪銷量就穩超千杯,目前已在籌備開設分店。
不僅在茶飲界,這股“中藥風”還吹向了餐飲業。面包、藥膳、冰淇淋……“中藥+”產品層出不窮,一些城市還興起藥膳餐廳等新模式,在用餐前提供中醫把脈服務成為不少餐廳的標配。在電商平臺上,瓶裝的熬夜水、素顏水以及便攜茶包、即食膏方等預包裝產品也銷售火爆。
這股“萬物皆可配中藥”的風潮,折射出年輕群體對中式養生理念的接納度顯著提升。《2024新健康消費生活趨勢報告》顯示,“90后”人群是“輕健康管理”的主力軍。2023年,由國家統計局等發起的《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顯示,在18歲至35歲的年輕人消費榜單排名中,保健養生位列第三位。
廣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范麗麗認為,一方面,藥食同源、中醫治未病、全民大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為養生消費注入了強勁動能;另一方面,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讓傳統中醫藥文化加快融入現代生活場景,助力我國大健康產業發展。
借中藥療效炒高產品價格?
在中藥餐飲持續走俏的同時,也有質疑聲傳來:中藥能隨便添加到食品當中嗎?是否適合所有人食用?真有養生效果還是營銷噱頭?
“藥膳所用藥材必須是國家公布的按照傳統既是食物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中的物質,即藥食同源物質,需遵循中醫藥理論配伍。”江濤說,若使用超過范圍的藥材,需找專業醫生進行辨證用藥,且不能對外銷售。
國家衛健委2021年印發《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明確了納入食藥物質目錄的物質應當符合的要求及條件。目前,已公布的藥食同源物質共有106種。
現實中,一些商家為了增加所售食品的“功效”而大膽“嘗新”,違規添加藥食同源目錄以外的中藥材,或是貪圖方便,直接添加炮制加工過的中藥飲片等藥品物質,如阿膠膏、西洋參片等,不僅無法達到養生效果,更難以保證其安全性。
2024年,廣西橫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披露,當地兩家涼茶店為提高所謂的獨家療效,往涼茶里添加非藥食同源物質。其中一家在特效止咳茶、四季感冒茶和口腔潰瘍茶中加入中藥飲片麻黃,另一家則將藥品氨咖黃敏膠囊添加到特效感冒茶、特效口腔茶和特效消淋茶中。
然而,市面上的一些中藥食品并非人人適用。一些消費者盲目追求滋補和療效,幻想僅靠添加了幾味中藥材的食品飲品,就能實現“藥到病除”。部分商家瞄準這一點,以添加了中藥材為噱頭,借機炒高產品價格。
“中醫食養食療多以藥膳為載體,但并非在膳食中簡單添加藥食同源物質就能發揮功效,每一味中藥的偏性和適用人群各有不同。”范麗麗說,藥食同源物質相比其他中藥材具有長期食用的安全性,但有些人在食用時忽略了不同中藥之間或中藥與食材的配伍禁忌、食用劑量、食用方法等,導致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還有一些商家為了追求“功效全面”,將多種中藥材隨意組合,動輒宣稱“十全大補”“二十四味貴料”,卻并未標注適用人群、禁忌等信息。記者在電商平臺看到,某款名為“十全大補湯包”的產品,包含人參、黃芪、川芎等10多種中藥材,號稱“一包解決亞健康問題”;還有標榜“博士團隊研發”的元氣茶,聲稱“心肝脾肺腎全都能補”。
違法宣傳療效或虛假宣傳,是藥食同源產品在餐飲行業中常見的違法行為。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商家為追求賣點效果,宣傳產品時常與健康、養生等用詞掛鉤,或以中藥材療效作為噱頭,過度放大其藥用價值,但實際上缺乏科學依據,甚至可能出現藥性沖突,容易誤導消費者。
藥食同源安全保障需多方發力
受訪專家認為,“中藥+餐飲”的興起,為健康養生市場帶來了新活力,但目前仍缺乏針對性強的行業管理辦法,以及明確的質量控制體系和評價標準,導致消費者很難判斷產品的實際作用和安全性。
范麗麗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未對藥食同源物質食用安全性進行詳細要求,而現行食品安全性標準對其功能性和特征性要求較少,仍需深入考慮“藥”與“食”兩方面標準的融合與協調問題。
近年來,全國多地陸續推出一些具體舉措加以規范和引導。比如,2024年,《廣西地方特色食品中使用的中藥材品種目錄》將牛大力、金花茶葉、五指毛桃等10個品種作為第一批發布,并對適用人群、可食用部分等信息予以明確。
“這一目錄為相關企業和市場監管提供了重要參考。”廣西藥學會藥食同源中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云峰說,廣西民間藥食同源物質豐富,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但因缺乏預包裝食品生產所需的合法身份,各類藥食同源產品開發魚龍混雜,亟需更科學、更明晰的規范與引導。
受訪人士呼吁,有關部門應完善標準、加強監管,企業應誠信經營、創新發展,共同推動行業健康規范發展。
在產品管理方面,應健全行業標準,對藥材來源、加工工藝、成品檢測等方面作出規定,并對原料搭配目錄、配比標準等嚴格把關,明確適宜食用方法、每日建議用量以及特殊人群禁忌事項等,從源頭上規避潛在風險。在產品包裝和說明書上,生產者應清晰地標注成分、功效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等信息。
在具體監管層面,因藥食同源產品涉及多部門監管,各部門應探索細化監管方式方法,明確原料審批、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的責任主體與監管標準,形成監管合力,避免因職能交叉或空白出現監管盲區。
“沒有一款藥食同源產品可以人人適用,也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江濤說,以藥食同源為基礎的食養具有一定門檻,生產者和食用者均需具備一定的中醫藥專業素養。食用者需了解自身體質和健康狀況,企業商家在研發新產品時,應充分挖掘和弘揚中醫藥文化中的智慧,不能只注重營銷噱頭,切實考慮消費者的健康需求,讓中藥餐飲真正惠及大眾。
來源:經濟參考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