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內容均基于可靠的信息來源,詳細資料會在文末進行補充說明。
在中美日內瓦會談之后,雖然表面上的關稅大戰暫時停止,但背后的較量卻一直在持續。特別是美國再次炒作芬太尼問題,使得兩國關系再度緊張。
特朗普直接向中國發出了“兩道挑戰書”,分別針對芯片領域和海外中資企業。與此同時,“反華先鋒”魯比奧卻意外地改變了對中國的稱呼。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英國竟然與美國達成協議,加入了這場中美之間的復雜博弈,并暗中針對中國的供應鏈體系……
被“武器化”的社會議題
5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明確表態:“芬太尼問題是美國自身的問題,責任完全在于美方。”這句話揭示了這一博弈背后的荒誕本質。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統計,2023年因芬太尼過量死亡的人數突破10萬大關。然而,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國內醫療體系的漏洞以及監管機制的失效。
早在2019年,中國就已經成為全球首個全面管控芬太尼類物質的國家,而美國至今仍未實施永久性的全面管控措施。這種將自身問題轉嫁給其他國家的行為,無疑是“自己生病,卻逼別人吃藥”的典型體現。
特朗普政府選擇在此時炒作芬太尼問題,其根本目的是將其作為貿易戰中的“政治工具”。3月3日,美國以芬太尼為由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的關稅,這已經是2025年第二次對華進行全面加稅。
這種操作手法與2018年貿易戰初期如出一轍。當年,美國以“強制技術轉讓”為借口加征關稅,實際上是為了遏制《中國制造2025》計劃;如今,芬太尼則成為了限制中國產業鏈升級的新手段。
尤其是在中美會談后,雙方曾大幅降低關稅,暫停貿易戰,本應為后續談判創造良好的開端。但沒想到美國再次提出芬太尼問題,阻礙了貿易談判的順利推進。
正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應品廣所指出的那樣,這種“借題發揮”的行為暴露了美國治理能力的不足,試圖通過關稅手段轉移國內矛盾。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還同步采取了兩項強硬措施。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對華為芯片實施了“史上最嚴限制令”,任何使用華為芯片的企業都將面臨制裁。
這種所謂的“長臂管轄”已經超出了技術競爭的范疇,演變成了一場針對整個產業鏈的全面打壓行動。中國企業在芯片技術上的突破,直接威脅到了美國的科技霸權地位。
除了加大對芯片領域的制裁外,另一項舉措更為隱秘且險惡:施壓國際機構切斷對哥倫比亞中資企業的貸款支持。
此舉不僅試圖切斷中國與拉美國家之間的“南南合作”紐帶,還符合美國“門羅主義”復活的戰略意圖。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對拉美的直接投資同比下降了32%,而中資企業在哥倫比亞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投資額已達到120億美元,觸及了傳統上屬于美國的“后院”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卿魯比奧對中國的稱呼從“敵人”轉變為“挑戰”。這種措辭的變化并非戰略方向的根本調整,而是戰術層面的靈活應對。
正如他在加沙問題上的反復立場一樣,這種語言上的微妙變化背后,反映的是特朗普政府“極限施壓”與“斗而不破”之間的微妙平衡。這種充滿矛盾的邏輯,正是其對華政策的真實寫照:既要遏制中國的發展,又害怕徹底撕破臉皮。
英國的“站隊難題”
5月8日,英美簽署的“首份關稅貿易協議”正式生效,將英國拖入了中美貿易沖突之中。該協議在鋼鐵、制藥等領域設置了“安全條款”,要求供應鏈實現“去中國化”,以此換取關稅優惠。
這讓人聯想到《美墨加協定》中的“毒丸條款”。當時的規定是,任何一方如果與“非市場經濟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都需要獲得其他兩方的同意,這顯然是直指中國。
如今,英國重蹈覆轍,表面上是為了保住5萬個鋼鐵工作崗位,但實際上陷入了“戰略孤立”的困境。2024年,中英貿易額高達1120億美元,遠遠超過美英之間的890億美元。然而,英國對華半導體進口依賴度高達47%,這種“經濟斷鏈”的做法無異于自殘。
對此,英國企業家普遍持反對態度。在2025年的中英企業家論壇上,多位英國企業家公開表示,中英之間保持開放合作至關重要,中英貿易前景光明,英國無需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英美之間達成的協議對英國毫無益處。
英國首相斯塔默面臨的困境,恰恰反映了全球化進程中的撕裂現象:一邊是特朗普政府的威逼利誘,另一邊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共贏承諾。
正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所言:“綏靖無法換來尊重,英國正在為了短期利益犧牲長遠的戰略自主性。”
這種選擇與默克爾時代的德國形成了鮮明對比。2021年,《中歐投資協定》雖因政治因素未能落實,但德國始終拒絕在5G網絡建設中全面排除中國企業,展現了務實與平衡的態度。
當前的這場博弈猶如歷史的多重投影。1985年的“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最終導致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引發全球產業鏈震蕩,而特斯拉上海工廠卻逆勢崛起,成為“壓力測試”下的成功案例。
特朗普的“關稅戰2.0”同樣難以逃脫規律的束縛。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的商品通脹率同比飆升8.7%,沃爾瑪等零售巨頭庫存積壓達到歷史最高點,而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占比升至22.3%,貿易“去美國化”趨勢加速。
美國對華加稅行為公然違反WTO最惠國待遇原則,濫用“安全例外”條款,這種規則破壞行為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形成了諷刺性的對比。曾經主導構建多邊秩序的美國,如今卻成為了最大的破壞者。
霸權黃昏與文明博弈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兩種文明邏輯的碰撞。美國依然沿用著“霸權護持”的舊劇本,通過關稅戰、科技封鎖以及盟友綁定來維持單極世界秩序。
然而,其政策已經深陷“三重悖論”——既要打壓中國,卻又依賴中國的供應鏈;既要盟友支持,卻又不斷“背后捅刀”;既要“美國優先”,卻又缺乏國內改革的決心。
而中國則提出了另一種發展模式。在拉美地區,中國通過基建投資替代了“華盛頓共識”所倡導的緊縮政策;在科技領域,中國以“新型舉國體制”突破芯片封鎖;在多邊舞臺上,中國通過RCEP和金磚擴容構建“平行體系”。
這種“韌性崛起”的背后,蘊含著五千年文明積淀下來的戰略耐心。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中國既不回避斗爭,也不放棄合作。
當美國仍然沉浸在“美國優先”的舊夢中時,中國已經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歷史終將證明,任何企圖阻擋時代潮流的行為,都將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注腳。
信息來源于:觀察者網 2025年5月14日 關于“英美貿易協議暗中針對中國供應鏈,中方批評:國家間合作不應針對第三方”的報道信息來源于:EFE 2025年5月15日 關于“US to veto multilateral bank financing to Chinese companies in BRI countries”的報道信息來源于:觀察者網 2025年5月14日 關于“政策突轉,特朗普大撒先進AI芯片拉攏中東,美媒:欲構建對華技術堡壘”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