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怎么四面八方都是敵人?”執行“掃蕩”的日本軍官聽到四周傳來的槍聲,神色十分慌亂。
中國著名36位軍事專家之一,被毛主席譽為“一生追求真理的將軍”,其獨有的“三大戰術”至今令日軍惶恐。
到底是哪“三大戰術”卻是成了他軍事生涯中“無一敗仗”的保證?
“麻雀戰術”連番襲擾
羅炳輝!一個從模范兵到北伐勇士的干將!
羅炳輝在淮南根據地作戰的時候,就好幾次查看根據地周圍的地形特色,他深知地形對于作戰的重要性,想要作戰順利,找出一套因地制宜的戰術毫無疑問是極為必要的。
紅軍的兵力明顯要少于日軍的兵力,因此,游擊戰對于羅炳輝來說或是一個必選項。
但羅炳輝查看過根據地周圍的地形,明白普通的游擊戰術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對敵軍造成傷害,多番研究之下,羅炳輝創造了一個適用于淮南根據地的游擊戰術——“麻雀戰術”。
顧名思義,“麻雀戰術”的核心思想就是將隊伍的進攻行為看作是麻雀從天上飛下來啄食的行為。
麻雀啄食糧食,被人發現后趕跑,在人走后又再次啄食的行為極為煩人,而這也正是“麻雀戰術”的精華所在。
羅炳輝明白淮南根據地的地形特點,這套“麻雀戰術”正適合在根據地周圍使用,而這套戰術的目的則是多次少量地對敵軍襲擾,使他們的精神緊繃,不堪煩擾。
因此,在根據地很多都是訓練較少的民兵的條件下,“麻雀戰術”正好適配了這一情況,并且在羅炳輝的指揮下成為根據地戰士們掌握的一套優秀戰術。
當敵軍對根據地進行進攻的時候,戰士們幾人一隊,在隱蔽處同時對敵人放槍,一次攻擊過后就立即更換藏身地點再次進攻。
如果敵人撤退,就追上去放兩槍,如果敵人沖上來,就迅速撤離,在別的地方對敵人進行干擾。
在這種襲擾之下,敵人很難防備戰士的進攻,又擔心一直被進攻,原本的作戰計劃就不得不停止甚至取消。
“梅花樁戰術”顯神通
如果說“麻雀戰術”雖然有效但終歸還是小規模作戰的戰術,在敵軍實力過強的時候很難發揮出有效的作用,那么羅炳輝還有“梅花樁戰術”能很好地解決更多數量的敵軍。
1940年的時候,日軍針對津浦路東根據地進行襲擊,投入了將近兩萬的兵力,可謂來勢洶洶。
不過最終以日軍的指揮部隊被我軍重創而被迫提前中止,同樣地,我軍也損失了很多有生力量。
而為了能更好地應對敵軍的大規模進攻,羅炳輝再次發動了他出色的軍事才能,針對日軍的“分進合擊”戰術,創造出了一種特別的戰術,也就是“梅花樁戰術”。
而羅炳輝將“梅花樁戰術”正式運用在戰爭中,是在1941年的金牛山。
那時的日軍多次進攻根據地,并試圖在金牛山將根據地的防線撕開,因此在金牛山投入了很多兵力。
羅炳輝將部隊拆為幾個小隊,分散在敵軍要經過的地方,向各小隊的隊長說清楚戰術的重點后,羅炳輝就等待著自己的戰術發揮作用。
日軍使用的“分進合擊”戰術,講究的是部隊散開,各自間隔一定的距離,如此實現大范圍的同時進攻。
而羅炳輝研究出來的“梅花樁戰術”正是針對日軍這種戰術所設計的,各部隊分散成小隊,之間相隔幾公里四散開來駐扎,防備著敵軍的進攻。
當小隊遇上敵軍后,往往會發起一番進攻后就撤退,而敵軍追擊時,其它小隊就會迅速向敵軍側翼轉移。
由于其它小隊本身就分散在遭遇了敵軍的小隊周圍,這樣的轉移要比當場分出兵力更快也更高效。
于是乎,我軍可以很快將敵軍包圍起來并將那一小股敵軍殲滅,甚至是在敵軍的增援趕來之前解決戰斗。
如此一來,我軍就可以以極高的效率和戰斗力與敵軍的部隊一次次對戰,化解了敵軍的分進合擊之外,也大大增加了我軍戰斗的勝果。
而金牛山這次的駐守圓滿成功,我軍犧牲了五十多位戰士,但卻換來了擊斃日軍與偽軍共計五百余人的戰果。
金牛山戰斗勝利后,金牛山一帶流傳下來了一首歌謠,就歌頌了羅炳輝的“梅花樁戰術”。
羅炳輝也憑借著“梅花樁戰術”將淮南根據地守的固若金湯,自然日軍的堅持可謂是功虧一簣!
“地堡戰術”穩如泰山
日軍在路東根據地被“梅花樁”為難的時候,當時在蔣介石控制下的國民黨部隊動起了壞心思。
他們打算趁著日軍進攻路東根據地的時候,前去進攻路西根據地,甚至集結了整整六個團的兵力。
羅炳輝自然不可能讓國民黨部隊得逞,收到路西根據地方面的情報后,羅炳輝很快明白了國民黨的想法,在痛斥蔣介石的同時,也快速思考著對策。
國民黨與日軍不同,不會使用“分進合擊”的戰術,且對于我軍的作戰方式更為了解,“梅花樁戰術”很難奏效。
羅炳輝并不氣餒,很快就想到了新的一套結合了路西抗日根據地地形的戰術。路西抗日根據地附近多山,如果在山頭上布置陣地,敵軍想要攻上山頂絕非易事。
但敵軍的炮彈很可能摧毀山頭上的陣地,因此,羅炳輝親自指揮戰士們在山頭上修建地堡,一來不容易被炸塌,二來戰士們也有更加安全的戰斗環境。
說到地堡戰斗,必要的武器自然是重火力槍械,在子彈威力足夠的情況下,地堡的戰斗力就取決于槍械的準度了,而羅炳輝本人正是一位射擊高手。
他常常教導戰士們的射擊水平,在修建地堡的時候,一邊幫助修建,一邊就著槍械去講解瞄準和射擊技巧。
地堡果然在抵擋國民黨軍隊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甚至守下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進攻。
地堡的火力強,又不怕規模較小的進攻,而炮彈不但很難炸開地堡,被炸開的地堡也會第一時間被羅炳輝帶領戰士們修補完善,國民黨軍隊根本無法越過地堡,其進攻計劃也就以失敗告終。
如此來看,羅炳輝的戰術在守住淮南根據地的大大小小的戰役中一直發揮著作用,而淮南根據地也因此一直穩如泰山沒有被攻下過。
新中國成立后,羅炳輝因其參與戰斗而無一敗績的成就被認定為解放軍36個軍事家之一。
可惜的是,羅炳輝不止是個軍事家,實際也是個英年早逝的英雄。
由于多年的作戰,羅炳輝的身體狀況并不好,1946年羅炳輝率領部隊贏得棗莊戰役后不久,他就因腦溢血而病逝。
雖英雄已逝,但羅炳輝的三大戰術一直被他的戰友們使用著,而他和他的戰術也成為了那個戰爭時期中無法繞過的一座豐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