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五月是流浪貓的繁殖高峰期,大量新生幼崽的出現,使得流浪貓群體規模迅速擴大。由此衍生出的噪音擾民、糞便污染、疾病傳播等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在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管理難度較大的老舊小區,這些矛盾更為尖銳。
居住在四川北路街道恒豐里的居民曾遭受流浪貓問題困擾,但近日隨著“小巷貓寧”自治項目和一套治理組合拳的亮相,該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小巷貓寧”亮相山一社區,流浪貓有了專屬棲息地。
流浪貓擾民問題突出
恒豐里是一個開放式的舊式里弄小區,流浪貓數量不少。“現在弄堂里大概有三四十只流浪貓,一到晚上,各種打斗尖叫的聲音經常吵鬧到熟睡的居民,有的流浪貓還睡在電瓶車上,抓花抓壞車漆和坐墊,對居民生活造成困擾。”山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薛瑩向記者透露,流浪貓甚至還影響公共設施,“此前,一根落水管出現堵塞問題。在進行疏通作業時,意外發現一只流浪貓幼崽被困其中。”
此外,小區愛貓人士的隨意投喂也助長了流浪貓的泛濫,未及時清理的食物殘渣還容易滋生蚊蠅,影響居民生活環境。
為了緩解流浪貓擾民問題,此前居民區曾嘗試不少招數,期望以此自然驅逐流浪貓。然而,這些舉措遭到一些居民的反對,最終收效甚微,問題依舊存在。
弄委會群策群力,想出治理“金點子”
如何在有效緩解流浪貓治理難題、營造和諧的社區氛圍?今年以來,山一居民區黨總支多次牽頭弄堂治理委員會成員和小區愛貓人士召開座談會,群策群力探索在現有條件下流浪貓的精細化治理路徑。
座談會上,不少居民反映,流浪貓的治理問題不能靠堵,必須要疏堵并行、多管齊下。多次頭腦風暴下,最終,“金點子”從居民的提議中孕育而生。有居民提議在小區微更新后的花園一角開辟社區流浪貓治理點,并配置貓屋、貓砂盆、貓食盆等設施,引導小區愛貓人士在固定點位投喂,這樣既能維護小區環境衛生,也方便流浪貓管理。該提議得到多數居民的認可。
山一居民區迅速響應居民訴求,將相關建議轉化為具體方案,向街道申報 “小巷貓寧”自治項目,設立社區流浪貓治理點。在項目籌備階段,居民區還邀請居民代表全程參與設計,大到場地選址,小到場景布置,每一個環節都充分吸納居民的創意與想法。薛瑩介紹道:“比如,不少居民提出流浪貓投喂點需要遮風擋雨的設施,我們便在設計中加入屋檐,切實滿足大家的需求。”
搭建暖心橋梁
在流浪貓治理點落成后,為有效控制流浪貓數量、持續優化社區環境,弄堂治理委員會又推出“三步走”治理措施。
首先,組織志愿者對社區流浪貓進行全面統計,同時由社區申請專項經費,開展流浪貓絕育工作,從根源上降低流浪貓繁殖率,控制群體規模;其次,在治理點設立照片檔案墻,展示完成絕育的流浪貓信息,讓居民能直觀了解相關信息;最后,主動聯系公益機構等,發動愛心人士參與流浪貓認養,為這些貓咪尋找溫暖新家 。
秉持 “柔性引導” 的治理理念,居民區黨總支還廣泛吸納小區內熱心公益、關愛動物的居民,組建愛貓志愿隊。每月,志愿者們穿梭于小區各個角落,向居民普及科學喂養知識,耐心勸導不規范投喂行為,并清潔流浪貓治理點環境衛生,維護投喂區域的整潔有序。
記者:張城凱
圖片:張城凱
編輯:張城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