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傍晚,金山區朱涇鎮臨源居民區“百草園”內薄荷清香與歡聲笑語交織。快遞小哥、外賣員、商戶業主、社區居民與共建單位代表圍坐在艾草紋步道旁,一場以“網格有約·有話大家說”為主題的人民建議座談會在此舉行。眼下,這片由快遞員蔣張宇辰一紙建議催生的草木療愈空間,不僅成為社區治理的“實景樣板”,更見證了新就業群體從“匆匆過客”到“社區家人”的暖心蛻變。
“皺紙片”變“百草園”:閉環治理讓民意落地生花
“以前這里蚊子追著人咬,現在草藥香追著人跑!”居民李阿姨輕嗅著迷迭香感嘆。去年夏天,快遞員蔣張宇辰在等單時被蚊群“圍攻”,憤然寫下“修剪麥冬”的建議。如今,這片邊角地已蛻變為融合中草藥種植、休閑教育的“網紅療愈園”,仁善中醫門診部的醫生們在金銀花籬笆邊講述藥食同源的奧秘,金山區動物疫控中心種植的云南繡球花開正濃。
“48小時接單響應、8次居民議事會、5輪方案修改,每個環節都讓群眾當主角!”臨源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茜指著“百草園改造群”的“施工時間軸”介紹,照片定格了改造歷程:物業揮汗清理麥冬、綠化工人種苗搭圍欄、熱心居民頂著太陽給幼苗澆水……“現在蚊子都‘下崗’了,咱們倒成了‘花草監工’!”居民王伯伯的打趣引發一片笑聲。
網格里吐心聲:“新”家庭融入社區脈絡
座談會上,新就業群體的“社區二代”成為焦點。10歲的丁苡衡身著校服成為了“網格有約·有話大家說”的主講,她是外賣員丁健的女兒,也是一組組入群的社區“新”家庭的縮影。“五一我首次代表區里參加了排球比賽,雖然輸了,但教練說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我不會放棄!”她聲音稚嫩卻鏗鏘,“爸爸每天送餐到深夜,他說再累也要讓我追夢。我希望有一天能進國家隊,將來為國爭光!”臺下,丁健眼眶泛紅。
“囡囡,我們臨源以你為榮!”阿姨媽媽們鼓著掌歡呼。丁苡衡的夢想如同一株幼苗,根須深扎于社區的沃土,分享會的結尾,丁苡衡還說道,“爸爸說住在一個社區就是一家人,今后我也會為臨源出一份力。”現場,其他新興領域就業者家庭的孩子也躍躍欲試:“我爸爸在附近開店,我可以教阿婆用手機買東西!”“我也是,我要做‘百草園’的綠化養護員!”
臨源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茜介紹:“下一步,我們將聯合第一綜合網格、萬安街區黨支部及各共建單位,把‘新興夜話’‘法官下午茶’‘便民服務大篷車’等民主議事平臺和服務資源引入‘百草園’。這里不僅是草木療愈的空間,更將是鄰里議事、矛盾調解的‘民生會客廳’!
“網格騎士”啟程:共治新芽破土
作為活動重頭戲,當晚,餓了么藍騎士與臨源居民區成功結對,一份“服務清單”同步揭曉,藍騎士們紛紛化身“社區合伙人”建言獻策,“咱送餐時瞅見消防通道堵了,能不能‘隨手拍’傳群里?”“獨居老人的垃圾,我順路帶下樓行不?”“天氣不好時,我們可以為老人代配藥”……
“我和老婆都加入,以后咱送的不只是外賣,還得有人情味!”外賣小哥丁健與妻子劉云云現場表態,自愿加入“網格騎士”。根據規劃,首批加入的“網格騎士”將納入社區四級網格體系,通過騎手禮遇等配套舉措,逐步承擔“助老敲門”“愛心送藥”等職責。“雖然服務下月才啟動,但今天起,送快遞時我會多問一聲‘阿婆需要幫忙嗎’。” 劉云云說道。
據悉,朱涇鎮還將以“網格有約·有話大家說”機制為藍本,在臨源試點推出“民意漂流瓶”等新載體,讓每份建議都能找到生根的土壤。正如朱涇鎮黨委書記夏紅梅所言:“最好的社區規劃師,一定是生活在這里的人。” 從“一紙建議”到“滿園生機”,從“沉默過客”到“治理主角”,朱涇鎮正從臨源出發書寫著城市治理的密碼:以真誠傾聽澆灌,每一寸土地都能綻放民心的綠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