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全部到位,沖刺通車!作為城市軌道交通"X"形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地鐵10號線(西塱-廣州大道中段)和廣州12號線東段(二沙島-大學城南)、西段(潯峰崗-廣州體育館)已進入開通前的最后沖刺階段。日前,兩線開通所需列車已全部到貨。
放眼地鐵線網,廣州中心城區早有地鐵在手,而10號線和12號線則被視為市區“加密線”,雙線通車后將重構主城區軌道格局,破解老城加密難題。
對角線破局
“方格”困境
年內計劃建成通車的地鐵10號線、12號線,將以“X形”對角交叉線網布局,重構中心城區交通格局。這兩條線路分別沿西南-東北、西北-東南方向縱貫城市核心區,與既有方格狀軌道網絡深度融合,強補中心城區地鐵“方格”中間的空白地帶。
10號線作為西南至東北走向的交通動脈,貫穿荔灣、越秀、天河等傳統老城片區,其新建的彩虹橋、東湖等樞紐站將實現與8號線、6號線等多條線路換乘,大幅提升老城居民跨區出行效率。
地鐵十號線工程(西塱-廣州大道中)線路平面示意圖。
與之交叉的12號線則以西北-東南走向串聯白云火車站、二沙島、大學城南等戰略節點,填補白云區西南部、海珠區東部等軌道交通薄弱區域空白。值得注意的是,兩線換乘交匯的東湖站將成為三線換乘(6/10/12號線)的超級樞紐,東湖站建筑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為地下5層結構,車站超高中庭達20米,為廣州在建和已運營地鐵線網中的最高站廳。
地鐵十二號線工程(潯峰崗-麓湖)線路平面示意圖。
由于各個工區的施工進度不一,兩線的一些車站與區間無法按期竣工,為此,10號線、12號線年內將分段、分期開通運營。
深入老城核心區的10號線,早前線路署前路站規劃一度成焦點。沿線的五羊邨站、濱江東路站、東曉南站則是施工條件有限,困難不小。備受關注的還有,受車站周邊條件和征地拆遷影響,中大南門站采取“飛站”措施,今年將無法同步開通,待完工后再投入使用。
而從東南至西北縱貫城市的12號線,全長37.6公里,共設25座車站。線路西起白云區潯峰崗站,東至番禺區大學城南站。受周邊環境復雜、征拆及管線遷改難度大等影響,12號線西段(潯峰崗-廣州體育館)、東段(二沙島-大學城南)將在年內建成開通,兩段共長27.9公里,設18座車站。中段(景泰-東湖)及赤崗站目前仍在土建施工階段,屆時將無法同步開通。
老城建地鐵困難不小
署前路站規劃爭議落定
3月26日,廣州地鐵官方首次將10號線車站數量從原來的14座調整為13座,正式宣告署前路站取消。歷經多年爭議的10號線署前路站規劃終于塵埃落定。這一決策背后,折射出老城區地鐵建設在歷史保護、工程技術與社會需求間的多重博弈。
市區不缺地鐵、但地鐵覆蓋密度不高,一直是廣州地鐵的短板。10號線規劃初衷,為加密線網與換乘壓力疏解。作為廣州軌道交通“十字+環+X”結構中的“X”形骨干線之一,10號線自規劃起便承擔著加密中心城區線網、緩解老城交通壓力的使命。根據《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7-2023年)》,10號線新建段全長19.17公里,設14座車站,旨在串聯天河、越秀、荔灣、海珠四大中心城區,并通過署前路站與1、6號線東山口站實現地下換乘,分流東山口站的高峰客流壓力。
2020年9月,署前路站規劃引發廣泛關注。因車站及換乘通道建設需征拆廟前直街北側的越秀區圖書館、陳樹人紀念館等建筑,引發市民對歷史文化保護的強烈質疑。盡管官方強調征拆范圍未涉及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核心區域,但公眾對“拆舊建新”的擔憂持續發酵。2021年11月,廣州地鐵宣布換乘通道“暫緩實施”,保留爭議建筑,但車站主體規劃仍持續推進。
2022年11月,東湖至寺右新馬路區間盾構機完成貫通,署前路站的建設窗口期隨之關閉。若強行補建車站,需破拆已建成隧道并中斷運營數年,經濟與社會成本極高。加之老城區地質復雜、施工空間狹窄,最終迫使廣州地鐵放棄該站,以確保2024年首通段(西塱-廣州大道中)按期開通。
署前路站的取消雖不影響10號線整體通達性,但削弱了線網換乘效率,東山口站的高峰客流壓力仍需通過其他方式緩解。
雙線通車后
中心城區軌道800米覆蓋率將提升至80%
1997年1號線貫通芳村與天河,拉開"地鐵時代"序幕;2002年2號線南北縱貫,與1號線構成"黃金十字";2010年亞運前夕,3號線以日均275萬人次的承載力,托起城市新中軸。如今,11號環線閉環成網,10號、12號線雙對角線破局……廣州的軌道交通網絡歷經27年迭代,從單線突破到骨架成型,再到如今的"毛細血管"加密,作為“內通”的主力,地鐵為市民出行提速,打通城市“大動脈”。
尤其是近年來在建的多條線路規劃建設,不斷完善中心城區地鐵覆蓋不足的問題。10號線、11號環線、12號線以及在建的13號線(13號線二期首通段將接上地鐵環線),它們均可以重點解決中心城區線網密度。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即將通車的10號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它能解救3號線。
10號線分為兩部分——新建的廣州大道中至西塱段,連接天河、越秀、海珠、荔灣這中心四區的核心區;已有的天河客運站至石牌橋段,即目前正在運營的3號線支線,體育西路到天河客運站這一段,未來將從3號線中進行拆解,交給10號線。
3號線至今仍保持著全國單日客流量最高紀錄為275.8萬人次 。10號線通過拆解3號線天河段支線,預計可較大程度分流體育西站客流,使這條"全國最忙地鐵"單日載客量下降,緩解客流壓力。
目前廣州中心城區軌道密度已達1.1公里/平方公里,待今年年10號、12號線等線路投用后,800米覆蓋率將提升至80%,比肩倫敦(88%)、東京(85%)水平。
2025年,廣州地鐵將力爭開通10條(段)共173公里的“地鐵+城際”線路,進一步織密地鐵和城際網絡,推動“四網融合”取得新進展。這些線路包括6條(段)地鐵和4條(段)城際,通過“內通外聯”,加密中心城區線網,促進大灣區交通深度融合,實現經濟協同發展。
在產業端,日前舉辦的廣州市軌道交通產業聯盟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換屆大會透露,廣州將做優做強軌道交通設計運營和增值服務,做活做實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和建設施工,力爭2027年實現產業規模3500億元,增加值突破700億元,納稅突破100億元。
采寫:南都記者鐘麗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