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歷史上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沒有成功?
1789年,法蘭西王國成為了整個世界的焦點,憤怒的人民將波旁王朝的最后一個君主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史稱法國大革命。
此后反抗君主專制的思想席卷整個歐洲大陸,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和匈牙利等國家相繼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為什么這種情況沒有在俄國發生?
沙皇-尼古拉二世
01 沙皇與資產階級
俄羅斯帝國的君主制度和其他西方國家區別非常大,沙皇不僅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同時也被東正教賦予了神圣的意義。
沙皇在俄語里是“凱撒”的意思,就是羅馬帝國皇帝,俄國也一直將自己視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所以沙皇和歐洲的國王不是一個概念。
理論上,歐洲的那些國王只配能給沙皇提鞋,沙皇在俄國具有絕對的權威,享有無限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力。
但是為了鞏固統治地位,沙皇需要借助封建貴族們輔助,于是就把大量的土地和農奴,分封給貴族作為擁護自己的籌碼。
這樣雖然看似便于統治,但時間一長,很多問題就暴露出來了,貴族們通過用稅收和地租從農奴身上榨取巨額利潤,壟斷國家財富.
這不僅不利于國內經濟的發展,而且把錢都用來跑到法國消費奢侈品,這導致俄國國內的消費市場十分不健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內需不足。
消費市場是發展資本主義的三要素之一,再加上俄國缺少出海口,對外貿易就很脆弱,所以長此以往俄國的資產階級就玩了一個寂寞。
沙俄資產階級代表
02 “農奴”解放者
1853年,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遭遇重大失敗,差點就一蹶不振了,于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經過對政治制度的反思,決定廢除封建的農奴制度,渴望通過改革,重回歐洲之巔。
但是改革不但沒有讓俄國的資產階級發展起來,還搭上了自己的小命,這是咋回事呢?
1861年3月,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不可避免的遭到了貴族的反對,他們認為此舉將動搖“祖宗之本”,會給俄羅斯帶來災難。
但是亞歷山大二世不為所動,依舊堅持改革,數以千萬的農奴得到解放。
他本人也因此被民眾稱為“農奴解放者”,本應該讓他成為全俄人民愛戴的沙皇,但是好景不長,這位“解放者”很快就成了“壓迫者”,他也因此命喪黃泉。
原來農民雖然擺脫了農奴的身份,但是土地還在貴族手里,農民沒有錢買地,不得不向政府借貸,繼續租種貴族土地,飽受壓迫的同時還背上了高額貸款,生活反倒更加凄涼.
亞歷山大二世的原計劃是解放生產力,但是沒有解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的歸屬問題,所以沒有從根源上解放農奴。
解放后的農奴
因此一些民粹主義分子認為只有推翻沙皇統治,才能徹底改變國家。
于是他們偷偷組成了名為“人民意志”的團體,密謀刺殺亞歷山大二世,先后組織了六次行動都以失敗告終。
03淪為西方資產階級馬仔
1881年,當亞歷山大二世在返回冬宮的路上時,遭遇了這伙人的第七次行刺,這次他沒能僥幸逃脫,被刺客扔出的炸彈當場炸斷了雙腿,當天晚上就因為傷勢太重,不治身亡。
他死后,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三世即位,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就需要重新獲得貴族的支持,就停止了他父親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延續了“棍棒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統治手段。
加大對農民和工人的盤剝力度,鏟除一切危及沙皇統治的制度,并且重用俄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希爾蓋.維特,通過修建西伯利亞鐵路在遠東謀取經濟利益。
西伯利亞鐵路
但是由于俄國的封建貴族勢力過于強大,依然可以用極低的成本獲取勞動力,對機械的需求很低,這就導致產業發展不起來。
寧愿雇傭50個農民種地,也不會購買農業機械提高生產效率。
所以俄國的資產階級缺乏市場、資本和技術,就只能依賴于西方國家,長此以往就淪為了西方資產階級的馬仔。
全文完,感謝閱讀,請順手點一個贊
請點擊以下鏈接
俄國資產階級為何沒能崛起,沙皇改革為何多次遭遇刺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