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12日共同發布日內瓦聲明,并同意減少關稅之后,外媒披露了一件事:這次中國和美國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沒有談成,即稀土問題。美國在5月上旬就向中國提出了索要稀土的條件,并提議用稀土換取他們降低關稅;但即便是最后的條件中沒有包括稀土這一項,美國還是義無反顧地簽了協議。報道認為這件事也能證實美國需要和中國恢復貿易的緊迫性,但稀土問題始終是懸而未決的最大難題,美國只要不解決工業成本就會大受影響。
但最后美國還是沒有要到他們期待的稀土,中國在14日新開放了三家企業的稀土出口名單,不過其中沒有大量對美出口稀土的跡象。除此之外,為了防止美國套用空殼公司中轉采購,甚至是使用非法手段偷運等方式,中國還專門聯合多個省份和部門,嚴加打擊稀土犯罪行動。在中國一系列措施做完之后,美國《華爾街日報》感嘆稱“稀土交鋒”行動讓中國占盡先機,現在輪到美企和特朗普政府著急,不過美國仍然沒有準備拿芯片管制交換稀土的想法。
18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英國行業協會、從業人士包括官員認為中國雖然開放了少部分稀土出口,對很多公司的進口申請也在審批,但審批速度“太慢”,遠不能滿足需求。報道中甚至提到,中國的“緩慢的審批進度恐將擾亂全球供應鏈”。這些利益相關者還不斷抱怨稱,中國在稀土市場擁有絕對的主導力,近90%的稀土都在中國精煉加工,然后運往全世界;所以對于掌控絕對統治能力的中國稀土市場來說,更應該有全球的“供應鏈責任”,需要將稀土分享給其他企業。
分析人士認為,英國媒體和行業協會的這一套邏輯就是典型的“霸王條款”,這并不鮮見。三年前俄烏沖突剛開始的時候,俄羅斯因為不友善政策減少了對歐洲天然氣出口,要求使用盧布本幣支付的時候,英國也是指控俄方“將能源武器化”,要求歐美擺脫對俄依賴。這次他們也聲稱中國“擾亂供應鏈”,中方必須提供給其他行業足夠的稀土,不能因為中美關稅沖突,就讓別的行業“無法正常生產”。這種說法帶有很大的偏見性,因為中國已經在緩慢批準正常需求的企業,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稀土了。
值得一提的還有,早些行業從業者表示,中國對國外申請企業嚴加審批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通過有效渠道防止他們將稀土轉售給美國。美國軍工行業一些生產線因為拿不到足量的稀土,現在已經趨于停擺;也就是說市場上只要有貨的情況下,無論多高的價格,這些美國企業都愿意買,當然他們還會使用其他的手段。所以中方完全有必要審查,這些企業進口中國的稀土到底用作何處,以及是否通過其他手段為美國“代購”的。基于這些需要,英國更沒有什么理由指責中國“擾亂全球供應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