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重慶市全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新聞發布會。重慶市財政局、四川省財政廳、湖北省財政廳、重慶市生態環境局以及長壽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渝川鄂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筑牢生態屏障,共護一江清水。
新聞發布會現場。
重慶:補償機制“全覆蓋”走在全國前列
重慶市財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嘉現場發布并答記者問。
重慶如何守住長江上游最后一道關口?
上游新聞記者現場獲悉,重慶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改革領域走在全國前列,不管是在市域內還是和上下游省市在長江干流及重要的支流,均實現補償機制“全覆蓋”。
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是通過經濟手段讓生態保護方獲得補償、生態破壞方支付補償的制度安排。目前,重慶在長江干流實現生態補償機制全線貫通,嘉陵江、烏江等重要支流全面覆蓋,跨省市協同治水形成新格局。
“補償機制建設既整體推進,也做到標準統一、形成閉環。”重慶市財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嘉說,重慶首創設立市級財政補位機制,同等參與區縣之間的補償和受償,打通補償堵點,形成閉環鏈條。
磨刀溪經重慶石柱流入湖北利川,再回流到重慶萬州,是石柱和萬州的重要跨界河流。為確保磨刀溪流域補償機制“不斷鏈”,流域保護“不缺位”,重慶市級財政主動補位流域首尾端,補償石柱縣、萬州區1000萬元。
事實上,在補償機制建立以來,重慶各流域水質也持續向好,就像豐都、石柱境內的龍河流域,水質常年保持Ⅱ類,處于持續優良的狀態。
“補償不應以無止境的提升為目的,而是應該激勵保持好的水質。”唐嘉現場舉例說,針對提升水質存在的“天花板”問題,2023年將補償基準由“水質升降”調整為“基準線考核”,上游區縣水質優于基準線即獲補償,未達標則需支付補償,有效激發治理積極性。
數據顯示,重慶近年來年均投入水污染防治資金約120億元,通過橫向補償機制撬動各方累計支付7.7億元。治理成效顯著:長江、嘉陵江、烏江重慶段Ⅱ類水質比例逐年提升,74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連續兩年保持100%,高于國家考核目標2.7個百分點。
“現在江里的魚兒更多了,沿岸風景也更美了。”唐嘉說,隨著補償機制持續優化,重慶正從“保水質”向“提生態”邁進,接下來將鞏固提升治理成效,讓長江、嘉陵江、烏江的好水質持續滋養兩岸市民。
跨省補償同樣要精準施策。例如,重慶與貴州省簽署的烏江流域補償協議中,雙方統籌烏江流域“高水平保護”與貴州磷化工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將“總磷”作為核心補償指標,以總磷年均值0.05mg/L為限實施雙向補償。
四川:創新引入多維度的補償體系
四川省財政廳副廳長徐曉馳現場發布并答記者問。
據四川省財政廳副廳長徐曉馳介紹,川渝簽署的長江流域第二輪補償協議中,則創新引入生態流量、自然岸線率、魚類多樣性等多維度的補償體系,替換單一水環境考核模式為“從水里到岸上”的“綜合得分”。
記者了解到,通過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探索創新和實踐,四川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203個國家考核的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142個省級考核的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和285個水功能區水質優良率連續兩年達100%。
湖北:設立長江流域渝鄂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
湖北省財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彭輝現場發布并答記者問。
湖北省財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彭輝現場表示,按照去年6月正式簽訂的長江流域渝鄂首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兩省市每年分別出資1.5億元設立長江流域渝鄂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
以兩省跨界的長江干流培石斷面和長江支流阿蓬江周家壩斷面為監測考核斷面,每年年終根據監測考核斷面12個月水質情況測算全年補償資金。
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是什么?
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是在不具有隸屬關系,但生態關系密切的地區之間,通過經濟手段讓生態保護方獲得補償,或讓生態破壞方支付補償的制度安排。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旨在通過經濟手段充分調動流域上下游地區污染防治的積極性,形成流域系統化保護工作格局,全面推進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上游新聞記者 郭發祥 攝影 周本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