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周婉婷攝
人民網蘭州5月20日電 (記者周婉婷)5月19日,“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專場在蘭州召開,甘肅省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甘肅省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行動方案》進行詳細解讀。
不斷健全生態環境領域制度體系。甘肅省委、省政府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關于全面推進美麗甘肅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等文件,高位推動、全面部署全省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工作。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法制建設,2023年在沿黃九省(區)率先出臺《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覆蓋主要生態環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規體系更加健全完善。出臺《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構建“1+5+15+N”四級清單管控體系,實行差異化保護、精準化管理,實現生態環境源頭預防關口前移。先后制定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等政策文件,統籌推進生態保護、污染防治、資源節約、綠色發展等重點工作。今年4月,出臺《甘肅省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確甘肅省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任務書、路線圖。
持續加強祁連山、秦嶺等重點區域保護監管。甘肅省扎實推進祁連山常態長效化保護工作,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生態環境準入制度、河湖長制和林長制等制度為支撐的祁連山生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評估顯示,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地森林蓄積量持續增加,草原生態穩定性不斷增強,水域面積更加穩定。保護區內不同種群野生動物數量較2014年提高了15%—20%。同時,認真落實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重點任務,建立并完善甘肅秦嶺地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推動甘肅省秦嶺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邁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首次在秦嶺調查區域內發現金貓、獼猴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實體。
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甘肅省構建覆蓋各主要環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規體系及“1+N+X”規劃政策體系,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累計爭取國家下達黃河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31.5億元、中央財政獎補資金48.4億元,省級配套5.5億元,支持一批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在全國率先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調查,全省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98.27%。2024年,黃河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為97.6%,干流出境斷面水質連續9年達到Ⅱ類,黃河干流臨夏段獲評全國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全省形成共抓大保護、協同大治理的局面。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甘肅省深入實施“雙重工程”“山水工程”“三北”工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一批重點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省林草資源總量持續擴大,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系統碳匯增量穩步提升。
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效并向縱深推進。甘肅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4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2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4%,優良天數比率92.7%,同比增加1.1個百分點;74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8.6%,同比提升2.7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水體。38個地下水國控區域點位Ⅴ類水比例為21.1%;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6.15%,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31.21%。2022年、2023年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獲評“優秀”等次。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監測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甘肅省每年投入約200億元資金用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有力資金支撐。以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大數據平臺為支撐,初步建立起覆蓋氣、水、土、聲、生態等要素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監測、監控、執法高效聯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