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對大陸的口風,突然就像變了一個人。上臺一周年后,他是否已經預感到了什么?
賴清德上臺一周年之際,島內氛圍空前微妙。各界都在看,他在兩岸關系上會采取什么樣的口風,如果還是像以前那么激進,
臺媒特意在這個時候,發布了對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的專訪,他要求賴清德萬萬不可自以為是,獨斷專行,違背島內渴望兩岸和平的呼聲,否則將對兩岸關系造成不可逆轉,也難以預料的嚴重負面影響。
【賴清德聲稱,自己要預設前提與大陸“交流合作”】
同時馬英九還聲稱,自己注意到,賴清德最近在涉及兩岸關系的表態上有所調整,釋放了解決僵局的“彈性與善意”,希望對方繼續保持,停止將大陸視為所謂的“敵對勢力”。
賴清德是否真的如馬英九所說,在兩岸議題上有所收斂,跟以前判若兩人?
這里就不得不提,上臺一周年之際,賴清德的公開演講,里面甚至對兩岸關系避而不談,直到被媒體當面提問,才說了幾句毫無營養的陳詞濫調,還大言不慚地說“戰爭沒有贏家”,想預設前提和大陸“交流合作”。
也就是他沒有繼續煽動對抗,可從我們的角度出發,這種程度的調整,遠遠談不上收斂,與積極更是一點邊都不沾,對改善兩岸關系同樣無濟于事。
不過對國民黨與馬英九而言,可能已經足夠了。
【馬英九稱,樂見賴清德釋放彈性與善意解決僵局】
如何與大陸打交道,反正也指望不上民進黨。只要賴清德不繼續煽動對抗,國民黨在兩岸關系上,就還有發揮的余地。
我們之前說過很多次,包括馬英九在內,國民黨每每涉及兩岸議題,往往表現得首鼠兩端,愛惜羽毛,談和平卻不談統一,一有功夫就往“九二共識”里摻一些私貨。
所以國民黨看似與大陸保持密切溝通,在臺海局勢持續惡化時,也沒少出來說一些像模像樣的場面話,顯得自己能夠“開展斡旋”,實際上在兩岸互動中長期缺位,難以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賴清德再怎么調整,對外不會有任何說服力。我們也知道,過去一年來,賴清德當局發表種種“臺獨言行”,持續升級兩岸對抗,甚至推出所謂“賴17條”。
與此同時,民進黨還和國民黨、民眾黨大搞內斗,在島內發起所謂的“大罷免”行動。
【馬英九要求賴清德停止“敵視大陸”】
不過此舉完全不受歡迎,賴清德一番操作下來,島內最新民調對其滿意度只有37%。
不少人認為,賴清德上臺以后,臺海變得更不安全,島內政治也更加撕裂,而更多人則是對賴清德對待兩岸關系的態度和方式極其不滿意,臺海局勢這一年兵兇戰危,他們已經受夠了擔驚受怕的日子。
國民黨別的不說,在兩岸風向上察言觀色、變現政治資本的本事還是有的,趁著島內人心浮動之際,抓緊機會造勢,也讓民進黨當局疲于應對,在“大罷免”這邊挽回了一定的頹勢。
馬英九這次專訪,高調要求賴清德停止敵視大陸,繼續調整對兩岸的政策,也是基于這個思路。
歸根結底,賴清德激進的“臺獨”路線,在島內缺乏基礎,高調折騰了一年時間一無所獲。何況解放軍幾次環臺演習,震懾效果十分明顯。
【解放軍環臺演習,震懾效果十分明顯】
在發現激進立場起到反效果后,賴清德當局下意識的一個反應,就是在言行姿態上作出調整,也就是馬英九口中的,釋放想要解決兩岸僵局的“彈性與善意”。
這種象征性的姿態,是做給島內看的,并不是真的說要采取實際行動,緩和兩岸互動的氛圍。
有必要明確的是,賴清德再怎么調整,幅度都十分有限,畢竟他就是靠“臺獨”路線發家的,既然如此,也就不可能解決問題,更談不上緩和局勢。
再說了,民進黨先把局勢搞得一團糟,再來談“兩岸和平”,尋求改善僵局,卻不需要承擔一點代價,這未免也太一廂情愿了。
總之,賴清德當局這一年以來的一系列言行,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這句話:臺海如今最大的風險,就是賴清德之流的“臺獨”行徑,同時更加凸顯了大陸采取懲戒措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再怎么調整,賴清德“臺獨”底色是不會變的】
解放軍幾次環臺演習,對外釋放了明確無比的信號,收臺只在“一念之間”,兩岸懸殊的軍事實力對比,讓這點早就失去了懸念。民進黨再怎么“以武謀獨”“倚美謀獨”,結局都是一樣的。
賴清德是否調整對兩岸關系的態度,是否又真的釋放出了“善意”,從我們的角度而言,答案并沒有那么重要。
大陸已經在兩岸關系中牢牢掌握主動權。國家統一進程,島內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都并不需要特別關注,也輪不上他們來說三道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