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流傳一個挺聳動的說法,說是美國智庫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中美之間爆發(fā)高強度沖突,美國的彈藥儲備可能會在7天內耗盡,甚至有人調侃說美國會“像法國一樣光速投降”。這話聽著挺刺激,但到底有沒有根據(jù)?
“7天耗盡彈藥”出自米歇爾研究所,咱們就先看看這份報告的具體內容。這份報告是2023年出的,主要是給美國軍方和政策制定者提個醒,說美國的彈藥儲備和生產能力可能撐不住一場跟中國的高強度戰(zhàn)爭。
報告里提到,美國現(xiàn)在的彈藥庫存比冷戰(zhàn)時期少了很多。過去幾十年,美國忙著打反恐戰(zhàn)爭,像阿富汗、伊拉克那種低強度的沖突,用的彈藥量不算太大,庫存還能應付。可要是碰上中國這種大國對手,戰(zhàn)爭強度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報告估算,如果雙方開打,美國每天得消耗大量精確制導武器,比如巡航導彈、防空導彈啥的。按照現(xiàn)在的庫存水平,最多撐7天,之后就得靠生產補給。
但問題來了,美國現(xiàn)在的彈藥生產線早就不是冷戰(zhàn)那會兒的規(guī)模了。報告說,美國的工業(yè)能力已經(jīng)萎縮,很多生產線要么停了,要么轉去做民用產品,想臨時加班加點生產,短時間內根本跟不上消耗速度。更別提現(xiàn)代戰(zhàn)爭還得考慮供應鏈,中國那邊要是掐了原材料出口,美國的生產就更雪上加霜。
報告還拿中國對比了一下,說中國的彈藥儲備這些年一直在漲,工業(yè)能力也比美國強。尤其是無人機、導彈這些,中國量大管飽,美國要是硬碰硬,可能真有點吃力。這份報告的結論是,美國得趕緊補庫存、擴產能,不然真打起來會很被動。
除了米歇爾研究所,蘭德公司也在2022年的報告里聊了類似問題。這份報告沒具體說“7天耗盡”這種數(shù)字,但也指出,美國在跟中國的高強度沖突中會遇到不少麻煩。
蘭德公司分析了幾個關鍵點。第一是地理劣勢。如果沖突發(fā)生在西太平洋,比如臺海附近,中國離得近,后勤補給方便,美國卻得從本土或者海外基地運東西,距離遠、時間長,效率肯定不如中國。第二是兵力投送能力。美國雖然有全球部署的軍事基地,但要把大量部隊和裝備快速送到前線,還是得花不少時間,中國在這方面有主場優(yōu)勢。
第三,蘭德公司還提到,美國的軍事資源這些年分散得厲害。中東、歐洲、反恐,哪哪兒都得顧,真正能集中對付中國的力量沒那么足。報告里甚至模擬了幾種沖突場景,發(fā)現(xiàn)美國要想打贏,得付出不小的代價,彈藥和裝備的消耗速度會非常驚人。
不過,蘭德公司跟米歇爾研究所一樣,都沒說美國會“投降”。他們的重點是提醒美國得調整戰(zhàn)略,比如加強盟友合作、在亞太多囤點物資、提高生產能力啥的。智庫的語氣還是挺理性的,主要是分析問題,不是喊著完蛋了。
為啥不說投降?原因挺簡單。首先,美國跟法國的處境完全不一樣。二戰(zhàn)時法國是陸上挨打,德國坦克直接沖過來,法國沒啥準備。美國呢?本土隔著太平洋,中國沒法直接打過來,沖突多半在海上或者亞太地區(qū),美國有時間調整。美國是超級大國,軍事實力和經(jīng)濟底子比當年的法國強太多,就算彈藥用光,也不至于立刻舉白旗。
再說了,投降這種事兒,不是光看彈藥夠不夠,還得看國家意志、政治決策啥的。智庫的任務是分析問題、提建議,不是預測美國會認慫。
要是真像米歇爾研究所說的,7天彈藥耗盡,美國會咋辦?
第一種,靠盟友撐場面。美國在亞太有不少盟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都能幫忙分擔壓力。比如,日本的自衛(wèi)隊可以出動艦艇,韓國能提供基地支持,澳大利亞還能送點物資啥的。盟友雖然不能完全頂上,但能給美國爭取點時間。
第二種,調整戰(zhàn)術。彈藥沒了,美國可能會把重點放在防御上,比如用航母撤到安全距離,靠空軍和潛艇拖延時間。同時,趕緊催國內工廠加班加點生產。雖然短時間內補不上,但拖個幾星期,情況可能會好轉。
第三種,談判停火。真打到彈藥耗盡,美國可能得跟中國坐下來談。現(xiàn)代戰(zhàn)爭打到最后,往往還是政治解決,尤其是大國之間,誰也不想徹底翻臉。停火不等于投降,但肯定得讓步,比如在某些爭議問題上妥協(xié)。
當然,這些都是推測。具體咋走,還得看當時的情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美國不會因為彈藥沒了就直接認輸,底子在那兒擺著呢。
有專家說,美國彈藥耗盡的說法,說明中國這些年的軍力發(fā)展真讓美國緊張了。過去幾十年,中國從一個軍事弱國,硬是靠工業(yè)能力和科技進步,攢出了不小的家底。導彈、無人機、海軍艦艇,數(shù)量和質量都在往上走。尤其是在西太平洋,中國有地利優(yōu)勢,美國要是敢來硬的,真不一定占便宜。
不過,也有人提醒,別太高估這報告。中國雖然進步快,但跟美國比,整體軍事實力還有差距。美國的全球影響力、盟友體系、科技儲備,不是中國短時間內能追上的。7天耗盡聽著嚇人,但戰(zhàn)爭不是光拼彈藥,還有戰(zhàn)略、后勤、情報啥的,中國也得悠著點。
看美國智庫的這些分析,感覺挺復雜的。一方面,中國的崛起確實讓美國有點慌,這說明咱們這些年的努力沒白費。工業(yè)能力、軍事實力,能讓超級大國忌憚,挺提氣兒的。
另一方面,這也提醒咱們,戰(zhàn)爭這東西沒那么簡單。智庫的報告雖然有點夸張,但暴露了美國的問題,也間接說明中國得繼續(xù)努力。彈藥儲備、生產能力、后勤保障,這些硬實力還得往上堆。真要碰上高強度沖突,誰也別指望對方“光速投降”,拼的是綜合國力。
再說,美國智庫喊著彈藥不夠,其實也在給自家政府施壓,想多要預算、多造武器。這招挺常見,嚇唬一下國會,好多弄點錢。中國這邊也得看清這點,別被表面說法唬住。
美國不是當年的法國,中國也不是當年的德國。現(xiàn)代戰(zhàn)爭,拼的是全套實力,誰也不會7天就分勝負。咱們看這事兒,樂呵一下得了,但也得明白背后的邏輯。中美之間的博弈,還早著呢,誰也別想著“光速”解決啥。
總的來說,美國智庫的報告是想敲警鐘,不是喊著投降。中國的實力在漲,美國的問題也不少,但真要打起來,7天只是個開始,后面咋走,誰也說不準。咱們老百姓看看就好,別太當真,但也別完全不當回事兒。實力才是硬道理,這話哪兒都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