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衰落后,俄羅斯極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這是張召忠將軍曾經做出的一個預測。
在大多數人眼中,如果有誰能接替美國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中國應該是最熱門的候選者。但張將軍為何會將目光投向俄羅斯?這背后有什么深層次的戰略思考?
美國的崛起絕非偶然
美國能夠成為超級大國并非偶然。從地理位置上看,美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東西兩側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形成了天然屏障;北接加拿大,南鄰墨西哥,周邊鄰國實力相對較弱。這樣的地理環境讓美國能夠遠離歐洲大陸上頻繁的戰爭和紛爭,專注于自身發展。
回看美國的崛起史,便可一窺它的智慧。一戰期間,當歐洲各國在戰場上拼得你死我活時,美國則在一旁作壁上觀,直到1917年才正式參戰。等到戰爭結束,歐洲列強已是筋疲力盡,而美國卻成了世界最大債權國。
二戰時期更是如此。美國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才正式參戰,而此時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國家已經戰爭多年。戰后,歐洲和日本幾乎成了廢墟,而美國本土卻未受到任何損害,反而因為戰時生產而經濟繁榮,生產力一度占到全球的50%左右。
冷戰期間,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西歐國家提供了約130億美元的援助(按現在的價值計算約1500億美元),既拉攏了盟友,又為自己的產品開拓了市場。而蘇聯則陷入了軍備競賽的泥潭,最終導致經濟崩潰。
技術創新是美國保持領先地位的另一個關鍵。從1970年代開始,硅谷崛起,英特爾、蘋果等公司引領了數字革命。截至2023年,僅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和Meta這五大科技巨頭的市值就超過了8萬億美元,相當于許多國家的GDP總和。
美國也有內憂外患的困境
然而,正如歷史上的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一樣,任何霸權都不是永恒的。當下的美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內部分裂可能是最嚴重的威脅。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沖擊國會山的事件震驚了全世界。這個自詡為"民主燈塔"的國家,竟然出現了如此嚴重的政治暴力事件。這種分裂并非偶然,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貧富差距是導致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自1980年代里根政府推行"滴漏經濟學"以來,美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目前,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全國約三分之一的財富,這種財富集中度堪比封建社會。
作為移民國家,種族問題也深深困擾著美國社會。2020年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全國抗議活動,正是美國種族問題的集中爆發。在就業、教育、住房等方面,少數族裔依然面臨著系統性的不平等。
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極化對立,更是讓美國的政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局。兩黨已經很難在任何重大議題上達成共識,國會效率低下,政策難以連續推進。
產業空心化也是美國面臨的嚴峻挑戰。1953年,制造業約占美國GDP的三分之一;而現在,這一比例已降至九分之一左右。曾經的汽車之城底特律如今滿目瘡痍,就是產業外遷的鮮明例證。
美國國債已突破33萬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美國年度GDP,成為美元霸權的潛在威脅。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也在挑戰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美國霸權衰而不落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討論美國的衰落,我們需要保持冷靜和客觀。美國的"家底"深厚。在全球經濟中,美國GDP占比約為四分之一。在科技領域,美國仍然領先世界,從ChatGPT到蘋果iPhone,從特斯拉電動車到波音飛機,美國企業在多個高科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在教育領域,全球排名前列的大學大多集中在美國,哈佛、耶魯、斯坦福等名校每年吸引著全球最優秀的人才。
歷史上,美國也曾多次面臨危機,如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1980年代的日本經濟挑戰,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每一次,美國都能通過自身的調整和創新,成功走出困境。
因此,短期內,美國仍將保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美國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江湖,雖然看起來有些疲憊,但骨子里的實力和經驗還在。
俄羅斯不容小覷
那么,為什么張召忠會認為俄羅斯可能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呢?這個判斷主要基于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兩個方面。
從歷史底蘊來看,俄羅斯繼承了蘇聯解體后的大部分戰略資產。75%以上的軍事裝備和科技實力都落入了俄羅斯之手,包括核武器、太空技術、軍工企業以及大量科研人才。
在軍事技術領域,俄羅斯依然保持著相當的競爭力。S-400防空導彈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系統之一,連北約成員國土耳其都不顧美國壓力購買了這一系統。在航天領域,俄羅斯的火箭發動機技術仍然領先。美國在1997年至2022年期間,使用俄羅斯的RD-180火箭發動機成功發射了116次,這足以說明俄羅斯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獨特優勢。
從資源稟賦來看,俄羅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國土幅員遼闊,有1707萬平方公里,石油儲量也十分豐富,排名世界第六,天然氣儲量為世界榜首(約38萬億立方米)。煤炭儲量位居世界第二。其鐵礦等戰略礦藏儲量也都位居世界前列。
盡管面臨西方的經濟制裁和科技封鎖,俄羅斯經濟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特別是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預期俄羅斯經濟會迅速崩潰,但事實卻是,俄羅斯通過加強與中國、印度等國的合作,開發新能源,發展本土工業,經濟不僅沒有如西方所愿那樣崩潰,反而呈現出回暖趨勢。
中國或為后起之秀
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GDP增長了近400倍,從一個農業國蛻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種驚人的增長速度令全球矚目。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一大制造業國家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2023年,中國GDP達到17.7萬億美元。但我們也要看到,中國人均GDP僅為1.2萬美元左右,還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
在這個背景下,張召忠的預測就顯得很有深意了。如果美國的戰略注意力被俄羅斯牽制,中國或許能夠獲得更充分的發展空間。近年來,中國在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與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也在不斷深化,"一帶一路"倡議正在穩步推進。
中國當前正處于打基礎的關鍵階段,需要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避免過早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關鍵的領域,在發展中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戰略思考:大國博弈中的智慧
張召忠的預測提醒我們,在大國博弈中,有時候保持低調、不引人注目反而是一種明智的策略。這種策略允許一個國家在不引起太多關注的情況下積累實力,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對中國而言,明白差距不是怯懦,而是清醒。砥礪前行不是口號,而是行動。今天的中國,最需要的就是這種既清醒又堅定的發展態度。這樣的發展道路雖然不夠轟轟烈烈,但往往更容易達到目的。
無論未來世界格局如何變化,無論下一個超級大國是誰,對于每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立足自身實際,走符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