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北京中海大吉巷,終于要與公眾見面了。
這個承載宣南文化千年積淀的城市更新項目,正以生動的文化實踐,打破商業地產的傳統邏輯。在成為更流行的“網紅打卡地”之前,大吉巷首先深耕承載三千年士人精神、市井煙火與皇家禮制的文化生態“土壤”,為商業注入可持續的生命力。
TimeOut北京與宣南文化學者、原住居民與年輕藝術家,在大吉巷展開對話,跨越時間的維度,不同的視角,他們的表達既沉淀著歷史的厚重,又涌動著創新的活力,城市在多元聲音的碰撞中煥發新生。
DAJI XIANG
當其他城市更新還在糾結于“拆舊”“復古”時,大吉巷給出了“第三種答案”。復原后的四合院古建對望著現代建筑,文化元素在數字投影中與現代消費場景無縫銜接。走進這里,不自覺地就能想象到不久后,宣南老街坊和慕名而來的游客在這里的不期而遇。每一處改造都在印證一件事:真正的長期主義商業,從是文化生態的持續構建——讓文化成為商業的“基因”,讓商業成為文化的“載體”。
這其實是一個現代命題:當歷史街區遇見現代生活,如何讓文化成為城市生長的動力而非保護的對象?
宣南文化的多重文化基因,在大吉巷被轉化為可觸摸的商業場景。宣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李金龍從事宣南文化研究已經有三十多年,在他看來,大吉巷在文化和商業之間找到了適合的平衡點,既有文化的深度,又有商業的活力。
“大吉巷區域占了‘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現在處在新時代,又是文化復興的大背景,宣南的地段本身也非常優越,周邊居民、辦公人群消費能力強,既有歷史故事,又能滿足當下生活和消費需求。”
通過走訪記錄胡同里的老磚舊瓦、口口相傳的故事,李金龍將這些零散的文化碎片悉心收藏。“胡同是北京城市文化的‘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過去的大吉巷是一條胡同,現在它代表了北京胡同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存在縮影,代表一個特定區域的文化復興。曾經的院落、街巷,如今通過文化脈絡彼此呼應,形成了立體的文化生態。
士人精神與市井基因在這里被場景化、年輕化、生活化。大吉巷復原了包括康有為故居“七樹堂”、李大釗創辦的“每周評論”故址、老便宜坊等在內的多個院落、建筑,形成別具一格的合院式街區形態。在這里,一面聆聽老北京故事,一面參與手工技藝體驗,每個角落都在講述城市記憶,宛如鮮活的博物館,讓歷史與當代對話。
在文保區不同院落內,北京首店諸如是帶來中式非遺美學展陳,onsiteee咖啡在四合院內植入咖啡文化與概念裝置藝術,打造藝術+咖啡社交空間;馮唐《春在花》快閃藝術展、《春焰》藝術展、《絲路文明》藝術展等與藝術、歷史、人文相關的展覽和活動也即將與公眾見面。
大吉巷所進行的這場城市生活深度營造,離不開與宣南地區區位特色的結合,從而拓寬文化、商業與生活的邊界,在文化生態基礎上拓展出生活化、多元化的復合空間。所以它不但是一個商業與文化的交匯點,更是人們回歸、重拾社區溫度的場所。在這里,文化、商業、生活的邊界相互交錯,走向共生。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主理人回到曾經生活的社區,在熟悉的生活尺度和鄰里關系中切換身份,林溪就是其中的一員。身處大吉巷,她還回憶起小時候父親也在”果子巷“經營著小店。作為地道宣南人,林溪在外面“闖蕩”十幾年后,回到從小生活的地方,開起了胡同咖啡。
“并不是新潮商戶占領老胡同,而是新的生活方式與老街區的有機融合。大吉巷會帶動周邊更多小店的繁榮,讓整個區域跟著受益,也包括居民。”
大吉巷何嘗不是這種回歸趨勢的另一重縮影?老社區獨有的人情味和煙火氣,有著不一樣的生命力。在林溪的店里,經常有街坊光顧,人們也時常談起家旁邊的大吉巷,回顧過去的生活,也憧憬著未來。
作為首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文化中心與國際交往中心的重要承載區的一次實踐,大吉巷聚焦“文化體驗+社交場景+生活服務+國際消費”,引入首店品牌時注重挖掘宣南歷史基因與現代消費需求的契合點——既有米其林、黑珍珠、國際設計師品牌等提升消費能級的高端業態,年輕的潮流業態,同時也有注重非遺、體驗的本土文化空間。
首批品牌陣容,在內容策劃與文化聚合上構建了一個融合潮流、美學與生活方式的多元消費場景。既有東方境、諸如是這樣彰顯東方文化的國際中式美學品牌,也有引領潮流文化消費的Double boo、white noise、EXIT等先鋒買手店;有燕家二號、gaga、煮葉等滿足不同客群需求的“第三空間”;也有MUJI、RE而意、麗卡寵物、Garmin等多維度的生活方式品牌;面向年輕客群,止癢商店、鵝島精釀、Gramicci、wild thing等可以注入個性化與趣味表達。
餐飲方面,米其林二星俏東北、黑珍珠二鉆有雲,商務精致餐飲杏花堂,環球美食俄士廚房、佩斯汀、克芮旺斯,還有凸顯在地京味兒文化的羲和·京致、青年星廚、陽坊涮肉、方磚廠69號等,組成了多元化的特色味蕾品牌矩陣。它們從不同層面和大吉巷進行“文化適配”,讓地域文化以可感知、可體驗的方式融入消費場景,不僅豐富了城市消費內容,也形成了具有高辨識度的商業文化標簽。
大吉巷的場景并不“商業化”,這里沒有盒子里密集排列的布局,把大面積留給戶外、綠地公園和文保區域。把人們停留在這里的探索欲和精力無限拉長。用文化引流,將體驗代入消費,沉淀人們的情感,各種價值的共生共融,本地人的生活場與城市文化會客廳也有了重疊。
從過去文人雅集的會館扎堆,到今天國際交往的文化樞紐,大吉巷始終承載著「城市會客廳」的基因。它可以為在地居民留住時光記憶,為年輕群體提供文化社交場,為國際訪客打開了解北京的窗口,使每個進入者都能在歷史與現代的景深中,找到專屬的情感連接點。
于是,大吉巷在建筑語言和數字藝術上進行了更多嘗試,邀請年輕藝術家于再冉,通過數字藝術、光影敘事、交互技術來開啟一場京城古建、傳統文化、現代科技和未來城市的隔空對話。她把與北京宣南有關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進行保留、拆解乃至重構,再用人們熟悉的時辰、節氣等展現形式,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展現手法表達出來。
文保四合院中的當代藝術呈現,斗拱建筑和數字藝術,都是一靜一動、理性和感性、精密繪圖和隨機算法的碰撞。于再冉不希望在數字媒體技術的使用上肆意炫技,她更希望走進大吉巷的人們在不經意間發現、記錄、傳播,這樣才能使得藝術日常化,真正融入到大眾的生活中來。
“其實我并沒有打破舊的認知,也沒有創造新的記憶,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激活了人們對這里的記憶。大吉巷的場域形態豐富,又富有文化內核,在與藝術的碰撞過程中,會產生別樣驚喜。”
于再冉甚至還設想過未來可以用AI算法根據游客動線生成光影敘事,讓歷史與當下、虛擬與現實實時對話。讓“大吉巷”不止是過去的總結,更是未來城市公共文化的一種表達。
更有趣的是,不管是60后的李金龍,還是80后的林溪、90后的于再冉,他們都提到了年輕群體。對于一個新的地標,年輕人會先探究這里所具有的文化和精神層面的內容,他們希望了解這片區域的歷史,體會這座城市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挖掘過程中,打卡、消費、社交逐一發生。
于是在層層迭起的更新之下,人-巷-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同頻。集美食、文保、策展、小劇場、市集、辦公、共享空間、公園、鄰里生活于一體的社交閉環。
更欣慰的是,這里將和更多宣南的下一代共同成長,就像林溪說的:“看到自己生活的地方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會覺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希望未來的孩子們能以這個項目為榮,能通過它了解、認識北京、認識南城。”
以文化生態,致長期主義。當多數商業項目還在追逐短期流量時,大吉巷已在文化生態的土壤中埋下長期主義的種子。看見城市的另一種可能,不過是讓文化像呼吸一樣自然,讓商業像年輪一樣生長。這,或許就是大吉巷留給城市更新的深層啟示。
作者:琳大
圖:北京中海大吉巷、大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