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更高質量推動“百千萬工程”在2025年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的總體要求,即日起,文化莞城公眾號推出“‘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系列推文,充分展現莞城街道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的思路舉措、生動實踐、特色亮點,群策群力把“百千萬工程”施工圖變成靚麗實景畫。敬請關注。
珊洲河畔市集人流如織,多家新店鋪開業亮相,潮玩藝術展、街舞大賽吸引眾多年輕人聚集……今年“五一”期間,位于東莞市莞城街道的東莞記憶首開區一期熱鬧非凡,總客流量達到19.3萬人次,日均3.86萬人次,成為市民游客假期旅游的熱門打卡地。在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中,莞城正解鎖文旅融合“新密碼”,讓老城區上演著精彩的蛻變,成為吸引“流量”變“留量”的“城市會客廳”。
舊城升級改造注入全新活力
風味濃郁的嶺南騎樓、承載歷史記憶的老字號商鋪、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潮流品牌……從去年12月開放到今年5月初,東莞記憶項目首開區一期累計客流量已達325萬人次、累計銷售額超2200萬元。
東莞記憶首開區所在的西隅社區,是省“百千萬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對象。雖然是莞城面積最小的社區,但這里卻匯聚了莞城近半數歷史建筑,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化底蘊濃厚,不僅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還有著東莞規模最大、內容最為完整的中興路——大西路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匯聚了文學藝術院、嶺南畫院等文化陣地。
豐富的文旅資源,加上老城活化東莞記憶項目的新機遇,莞城西隅社區錨定“文旅融合典型社區”目標,以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精準發力。煥新升級、多元業態共生的歷史文化街區迅速為老莞城注入全新活力,一躍成為市民游客感受莞邑風情的新地標。
提升社區風貌助力文旅融合
如何用好老城活化帶來的新“流量”?從細節處提升游客體驗和人居環境品質,讓熱鬧變“長紅”,成為西隅社區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課題。
可園北路
“不能讓大家到了東莞記憶才有美的感受,文旅融合要全盤考慮。”西隅社區黨委書記葉鳳娟告訴記者,除東莞記憶項目之外,社區還積極完善各方面的配套。去年,社區重點對通往東莞記憶項目的可園北路兩旁人行道進行了整治提升,長勢雜亂的竹林被整齊的綠色長廊取代,堆放建筑垃圾的衛生死角悄然消失,鳳凰樹下,因地制宜建成了口袋公園,還設置了可供市民休閑小憩的石凳。可園外圍的空置舊樓也被利用起來,彩色玻璃搭配紅色窗框,獨具嶺南特色的建筑風格,吸引了不少游客自發前來打卡拍照。此外,去年以來,社區停車配套不斷完善,推進可湖橫路停車場、和園停車場、路內停車泊位建設工作,新增車位超700個。
花閘門城市營地項目效果圖
“文旅融合帶動人潮回流,也給街區帶來了實實在在可喜的變化。這兩年還有比較多的本地人自發回來,修繕老房子自住、經營或出租。”據葉鳳娟介紹,可園北路的一家古琴工作室近期就在街對面物色了一間舊樓,正是看中了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和街區未來發展潛力。
隨著莞城人氣不斷聚集,更多元的商業形態正在此處孕育。漫步莞城,街角巷尾也悄然發生著新變化,在莞城知名老店黎姨雞蛋仔一旁,莞食街正在如火如荼地裝修中,還有開在小巷里的攝影工作室、咖啡店、糖水鋪、特色餐廳等,不僅讓來往人潮有了更豐富的消費選擇,也為老城區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
三江六岸濱水岸線示范段項目二期工程(莞城段)
據介紹,當地的三江六岸濱水岸線示范段項目二期工程(莞城段)已于去年9月底建成開放,進一步優化豐富了西隅社區的綠美生態和夜間經濟空間布局。社區還引入社會資金盤活閑置房屋和配套空地,建設花閘門城市營地,有序推進東莞記憶首開區周邊的東江大道(莞城段)交通綜合治理項目,并全力打造糧倉工業設計基地……未來,一個新舊交融的文旅融合地標正逐漸成型。
來源| 文化莞城
編輯 | 章和
中新紀實
中新傳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