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新社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稱與伊朗新核協議即將達成,與此同時,伊朗在土耳其與英法德就核問題展開會議,一時間,美伊核協議走向成為國際焦點。
特朗普(資料圖)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高級顧問阿里?沙姆哈尼接受美媒NBC采訪時透露,伊朗愿簽署有附加條件的核協議,以換取經濟制裁解除。其主要條件為美國立即解除所有制裁,作為交換,伊朗承諾永不制造核武器,銷毀高濃縮鈾庫存,將濃縮鈾濃度降至民用水平,并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此表態被視為伊朗官方迄今為止最明確的妥協姿態。從伊朗國內權力結構看,哈梅內伊對這類重大事務擁有決定權,沙姆哈尼的發言很大程度代表最高層意向。
伊朗做出這一重大妥協,背后有著深層原因。自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并恢復、升級制裁,伊朗經濟遭受重創。2024年,伊朗GDP增長率僅達2%,而通脹率卻超過30%,本國貨幣對美元貶值超六成,青年失業率高于20%。經濟上的困境讓伊朗急需外部資金與市場注入活力,解除西方制裁成為改善經濟現狀的關鍵,這促使伊朗在核協議談判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靈活性。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政府則在持續施壓。當地時間5月13日,特朗普在沙特投資論壇上宣稱,若伊朗拒絕核交易,將使其石油出口歸零,讓伊朗“經濟破產”。在軍事方面,美國將“卡爾?文森”號航母調往中東海域,與“杜魯門”號航母一同威懾伊朗;還派出4架B-2隱身轟炸機部署在南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亞空軍基地,該基地距離伊朗本土約3800公里,恰在B-2打擊范圍內,以增強其在談判中的威懾力。
不過,伊朗的“軟化”并非徹底讓步。沙姆哈尼稱特朗普所謂的“橄欖枝”實際是“鐵絲網”,點明伊朗雖愿談判,但拒絕被迫接受不合理條件。伊朗強調解除制裁是談判前提,且在鈾濃縮的“規模、程度”上可能調整,卻不會完全放棄濃縮能力,這與美國要求“徹底拆除核設施”的立場存在根本分歧,雙方博弈料將持續。
在這一關鍵節點,中方迅速回應。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明,中方始終致力于推動伊朗核問題的政治外交解決,重視伊朗不發展核武器的承諾,尊重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反對一切非法單邊制裁。中方愿與有關各方保持溝通協調,為推動達成兼顧各方合理關切的解決方案發揮建設性作用,切實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促進中東地區和平與穩定。
特朗普(資料圖)
從更廣闊的地緣政治視角看,美伊若達成新核協議,將對中東局勢產生重大影響。目前,巴以沖突已基本結束,黎巴嫩真主黨武裝活動減少,敘利亞內戰落幕,胡塞武裝與美方達成停火協議,若伊朗徹底放棄核武器,中東有望迎來一段和平窗口期。但同時,隨著中東局勢穩定,俄烏停火協議達成,美國或將戰略重心向印太地區轉移,加大對其他國家的圍堵力度。
美國在此時將10家來自中國和伊朗的實體及個人列入制裁名單,借口是“協助伊朗導彈計劃”。這并非美國首次針對中伊合作發難,此前中國能源企業珠海振戎就因與伊朗石油貿易遭制裁。對此,中方堅決反對美方“長臂管轄”,強調在遵守國際法前提下,國際社會有權與伊朗開展合作。
美伊核協議談判仍在進行,最終結果充滿變數。無論走向如何,中方都將秉持客觀公正立場,推動各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維護地區與世界的和平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