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師范院校在保持傳統師范教育優勢的同時,正加速向綜合型大學轉型。根據校友會 2025 年中國師范類大學排名,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穩居前三,其中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東北師范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國家 “雙一流” 建設名單。
值得關注的是,工科實力已成為影響師范院校排名的重要因素:貴州師范大學、黃岡師范學院等校的工程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標志著師范院校在工科領域的科研實力顯著提升。
從地域分布看,東部地區師范院校在工科建設上更具優勢。例如,華東師范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集成電路產業學院,聚焦車規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前沿領域,形成 “高校 + 科研機構 + 產業園區” 的協同創新模式。
而中西部師范院校則結合區域產業需求,如云南師范大學依托水電資源開設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陜西師范大學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布局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
一、師范院校增設工科專業的深層動因
1、政策驅動與國家戰略響應
教育部明確提出“加大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培養力度”,同時多地嚴控教育類專業擴招。師范院校積極響應新工科建設號召,例如天津師范大學2018年成立全國師范院校首個人工智能學院,構建“人工智能 + 教育”課程體系,2025年實現全體師范生人工智能通識必修課全覆蓋。這種轉型不僅是政策導向的結果,更是服務 “數字中國”“雙碳目標” 等國家戰略的主動作為。、
2、產業升級與人才需求變革
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大量復合型人才需求。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5 年前四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52.6%,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對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人才的需求激增。
師范院校增設相關專業,正是為了填補“工科技術+教育應用”的人才缺口。例如,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機器人工程專業(師范)開設《工業機器人編程與仿真》《教育學》等課程,培養能在智能制造領域從事技術研發與職業教育的雙料人才。
3、學科交叉與學校發展戰略
師范院校通過工科專業建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提升綜合競爭力。北京師范大學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與教育學結合,開發 “生態教育” 課程模塊;華中師范大學與華為合作開設《人工智能》《云計算》等21門課程,建立 “課程 - 實踐 - 競賽” 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學生在華為ICT大賽中多次斬獲全球特等獎。這種“工科+教育”的復合培養模式,既保留了師范院校的特色,又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近三年來,全國師范院校新增較多的工科專業出爐
人工智能專業,增加了21個,排名第一位。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增加了8個,排名第二位。材料科學與工程、機器人工程專業、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智能建造專業,均增加了6個,排名并列第三位。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儀器營養與健康、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遙感科學與技術、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均增加了5個,排名并列第七位。儲能科學與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均增加了4個,排名并列第十二位。
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軟件工程、生物制藥、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汽車工程、智能車輛工程、智能感知工程專業,均增加了3個,排名并列第十四位。
三、新增工科專業的就業前景分析
1、人工智能:技術紅利與教育應用雙輪驅動
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生可在科技企業從事算法開發(如華為、騰訊),或在教育領域從事智能教學系統設計(如科大訊飛智慧教育事業部)。
天津師范大學 “人工智能(師范)” 專業畢業生起薪普遍超過 1.2 萬元 / 月,部分進入頭部企業的學生年薪可達 25 萬元。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加速,具備教育場景 AI 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將成為稀缺資源。
2、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碳中和目標下的黃金賽道
該專業畢業生主要流向動力電池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光伏企業(如隆基綠能)及科研院所。一線城市本科畢業生起薪約 8000-15000 元 / 月,碩士研發崗年薪可達 20 萬元以上。值得關注的是,鈉離子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等新技術方向的人才缺口正在擴大,掌握材料表征、電化學測試等技能的畢業生更具競爭力。
3、智能建造: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引擎
智能建造專業畢業生可在建筑科技公司(如廣聯達)、裝配式建筑企業(如遠大住工)從事 BIM 建模、智能施工管理等工作。陽光學院智能建造專業與企業合作開發《智能工程機械與機器人》《物聯網與系統控制》等課程,學生未畢業即可參與智慧工地項目實戰,就業率連續三年超過 95%。隨著 “新城建” 政策推進,該領域人才需求預計將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長。
4、網絡空間安全:國家安全與數字經濟的雙重保障
畢業生可在政府網信部門、金融機構(如中國人民銀行)及互聯網企業(如奇安信)從事網絡安全防護、數據隱私保護等工作。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專業開設《Web 應用安全》《入侵檢測與網絡防護》等課程,學生在 “護網行動” 等實戰中表現突出,部分畢業生入職國家信息安全測評中心,起薪超過 1.5 萬元 / 月。
四、2025 年高考報考策略與建議
1、分數段選擇與院校推薦高分段(650 分以上)
優先報考 “雙一流” 師范院校的工科專業,如北京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華東師范大學集成電路產業學院。這些院校科研資源豐富,與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有深度合作,保研率超過 30%。
中分段(550-650 分):可關注區域重點師范院校,如華南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浙江師范大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這些學校工科專業與地方產業結合緊密,如浙江師范大學與吉利汽車合作開設新能源汽車工程定向班,畢業生簽約率達 90%。
低分段(500-550 分):推薦報考應用型師范院校,如漢江師范學院(人工智能)、陽光學院(智能建造)。這些學校注重實踐教學,漢江師范學院與本地企業共建 AI 實驗室,學生可參與智慧教育項目開發,積累實戰經驗。
2、選科與專業適配
2025 年多地實行 “3+1+2” 高考模式,工科專業普遍要求首選物理。例如,人工智能專業需選考物理 + 化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需選考物理 + 化學 / 生物。考生應根據目標專業的選科要求提前規劃,同時關注師范院校的特色課程,如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機器人工程專業(師范)要求學生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知識,適合對職業教育感興趣的考生。
3、地域與產業協同
優先選擇與區域產業集群匹配的專業。例如,長三角地區考生可報考華東師范大學集成電路專業,對接上海 “蘇河芯灣” 產業帶;珠三角考生可關注華南師范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依托比亞迪、小鵬等企業資源。中西部考生可考慮本地師范院校的特色專業,如云南師范大學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服務西南地區水電儲能產業。
4、校企合作與實踐機會
重點關注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的院校。例如,華中師范大學與華為共建 “智能基座” 產教融合基地,學生可參與華為昇騰 AI 項目開發,表現優異者可獲企業實習直通資格;東北師范大學與一汽合作成立紅旗學院,實行 “訂單式” 培養,畢業生直接進入一汽研發部門,起薪超過 1.2 萬元 / 月。
師范院校的工科專業建設,既是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校轉型發展的主動選擇。對于 2025 年高考考生而言,選擇師范院校的工科專業,不僅能獲得扎實的技術教育,更能依托師范院校的教育資源,成為 “工科技術 + 教育應用” 的復合型人才。
在報考時,需結合自身興趣、分數段、地域產業特點綜合考量,優先選擇與頭部企業合作、課程體系完善的院校,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隨著新工科建設的深入推進,師范院校必將在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